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

作者

王英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中心河学校 154600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科育人主阵地,肩负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及法治精神重任,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学—评”环节常呈现脱节状态,表现为教学目标偏离课程标准、课堂实施流于形式且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并制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基于此构建“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形成教学闭环,成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必然选择。

一、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精神实质,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包括政治认同、道德判断和践行等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应当结合所教年级学情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体现价值引领功能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选择需要关注时代性,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和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让抽象理论落地为鲜活案例。内容呈现方式上应当打破教材文本限制,采用多媒体素材、情境创设等手段使内容更具吸引力,教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确保内容难度适中。还需要关注教学内容横向联系,打通不同知识点间内在逻辑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建构完整认知体系,教学内容安排必须服务于课程目标达成,每个教学环节设计都应当明确其价值导向和能力培养指向,避免无效教学活动占用课堂时间。

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创新驱动发展》为例,教师应当从课程标准中提炼创新精神培养和科技伦理思考两大核心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将内容分为创新意义认知、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路径三个板块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素材选择上引入芯片突破、高铁发展历程等时代案例,让学生感受创新对国家发展重要性,还可以结合学生熟悉互联网产品迭代更新案例,引导思考创新和日常生活关系。针对创新思维培养可以设计头脑风暴环节,让学生尝试为校园某一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关于科技伦理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应用争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边界问题,教学内容组织上可以采用问题链形式,以为何需要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等问题串联知识点,形成逻辑清晰内容体系。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效果

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核心素养养成,因此需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元互动教学策略,问题导向教学法是激发学生思考有效途径,教师应当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答案,案例分析法则能将抽象道德法治概念具体化,通过分析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中道德法律问题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合作学习模式能充分调动课堂氛围,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碰撞思想、共建认知,辩论教学策略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应当针对具有争议性道德法律问题组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复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方法灵活运用与有机整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教学策略,还应当注重课堂互动质量提升,避免表面热闹而缺乏深度思考现象。

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用世界咖啡馆教学法组织课堂,先创设国际会议情境,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代表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安全合作等主题展开讨论,各小组需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所代表国家或组织立场和观点,讨论过程中设置轮换主持人机制,每隔一定时间各组派出一名成员前往其他小组交流,带回不同观点和思考,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体验国际协商过程,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性与挑战。教师还可以组织模拟联合国活动,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国家代表,就减少全球不平等、促进和平与安全等议题进行辩论和决议草案制定,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深入思考国际合作机制运行方式和全球治理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抗疫国际合作等,帮助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应当突破以往知识考查局限,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将价值认同、道德判断等核心素养纳入评价范畴,评价主体上应当实现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应重视学生自评、互评作用并引入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形成多维度评价格局。评价方式应当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结合,既关注学生日常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也重视阶段性学习成果检测,可以采用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通过作业设计、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收集评价信息。

针对价值观形成过程难以量化问题可以设计开放性任务,如社会实践报告、道德困境分析等,通过质性评价方式考查学生内化程度,评价标准制定应当具有阶梯性和发展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设置合理期望值,关注个体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水平。评价结果呈现应避免简单量化为分数,可以采用等级评定、描述性评语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应当及时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建议,指出存在问题并给予改进方向。反馈语言应当具有建设性,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当注意评价结果分析运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反思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学校层面可以建立评价资源库,积累优秀评价工具和案例促进教师评价能力提升,评价信息应当适当向家长反馈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结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探究为解决教学环节割裂问题提供新思路,通过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构建科学教学内容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效果,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三方面联动形成教学闭环。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和评价标准制定相互衔接、相互支撑时,学科育人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蓉 . 课堂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探究——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 2024(22):33-35.

[2] 蓝柳英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 [J]. 2025.

[3] 范春梅 .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构建策略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19, 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