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劳并行 回应核心素养

作者

邵杨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引言:

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握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了其综合育人的价值。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对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磨练意志品质,进而帮助孩子们树立劳动意识和劳动品质,实现“知”和“行”的统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奠定基础。

一、家校共享资源,注重劳动素养

(一)体验:组织劳动体验活动

劳动,在孩子们的成长阶段起到综合育人的作用。低段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不能片面停留在劳动认识上,而是从体验和感知生活劳动中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与能力,促使学生从“知”向“行”转变。由于劳动技术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掌握生活学习中的必要劳动技能,促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创造自身价值。小学低段劳动该技术教育融入到校园,例如午餐教育,午餐结束后将餐具放到固定位置,值班学生整理好餐具,学生们分工协作完成大扫除,从中调动学生参与集体互动,感受到奉献和劳动喜悦;手工劳动,包括陶器、木工、编制和纸工等,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基础等等,切实就爱那个劳动技术教育和生活、艺术相互融合,鼓励学生在劳动技术活动的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增强责任意识,同时也利于思维的锻炼。

对此,学校通过创设综合性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可以是自然科学、日常技能学习课程、技术与设计课程、社会参与活动,旨在丰富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升华,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探索:激发生活探索兴趣

学校根据低段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从“仪容仪表、简单家务、学习准备、学习环境”方面入手,梳理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清单,进而展开“道法”教育。

不仅如此,在劳动教育中要合理评价,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评价完善评价标准和方式。例如,设计“劳动打卡”“积分兑换”“活动展示”等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并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并利用个人表现、单项劳动、周(月或学期)小明星的方式予以考量和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生活、主动劳动的兴趣与意愿。

二、创设教育情境,养成劳动习惯

(一)融合:“非遗”与劳动相匹配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劳动素材丰富。尤其是“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依托道法课程和劳动教育开发“融合”课程,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例如,传统艺术技艺为载体,设置“道法”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根据低段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主要是以劳动技术、手工体验、文化认同等,课程内容包含陶泥、兼职等技法的练习。在“非遗”走进课堂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中,学校可开设校本教材、主题活动,打造示范性的劳动教育示范单位,开展系列文化劳动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形成文化认同和道德责任感。

(二)联系:构建“道法”-劳动情境

教师利用“道法”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导入劳动教育,主要是生活内含着丰富的劳动技术教育元素和内容,课堂是践行和升华劳动技术教育的主阵地。“道法”与劳动技术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应以多学科为主线,采用多元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促使学生在劳动体验、感知和反思后,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围绕劳动和技术主题,教师创设劳动课堂情境活动,结合道德法制教育内容,组织劳动实践活动。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劳动习惯和道德意识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劳动活动范围集中在校园和家庭,教师可创设日常情境,如问题情境、体验情境、教材情境、活动情境或生活情境,在劳动中积累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了解什么可以做、应该怎么做,由此加深学生的素养与能力。

三、实现精准教育,树立劳动意识

(一)挖掘:活用劳动“道法”元素

劳动内容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展开劳动教育的基础,因而劳动体现于“道法”教育中,活动劳动教育载体,对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发展劳动能力发挥了作用。低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用眼睛看,才能完成认知实践过程。对此,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要创设劳动情境,课外延伸,活用劳动载体提升道德素养。

(二)教育:“道法”渗透劳动主题

劳动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课题,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是抓好道德和劳动教育的有效环节,通过社会、校园和家庭劳动教育,“以德树人、以劳育德”,从培养小学生主动劳动、热爱劳动、劳动习惯开始,从劳动中获得自信、理解辛勤,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劳动教育方式来说,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布置任务,寻找生活素材,如劳动诗词、劳动案例、劳动故事等,结合德育教育实际,设计不同的版块教育活动。

第一板块的主题教育:围绕“一班一特色、一级一主题”的设定,开展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将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班级、校园展示。学校在一年级开展以种花为主题、二年级开展养花护花为主题,利用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活动参与中理解并遵守社会道德。

第二板块的主题教育:劳动创造生活、创造美、细节扬美德,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劳动、做好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收拾卫生、整理书包、种植花卉、写生活日记等,从简单的劳动中理解幸福、感受光荣。

结语:

总之,皮亚杰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大胆地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真实自己获得的知识,才能不断发展思维”。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融合劳动教育内容,以激发兴趣、主题活动等形式为切入点,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素质教育合力,让学生身知、感知中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品质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马 翠 珍 . 劳 动 教 育 中 的 德 育 阐 释 及 价 值 旨 趣 [J]. 中 学 课 程 资源 ,2023,19(02):74-76+69.

[2] 黄娟 , 邢海侠 . 小学劳动课堂中德育渗透的融合分析 [J]. 吉林教育 ,2022(34):83-85.

[3] 朱以财 , 江幸娴 . 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审视与价值契合探究 [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28(06):79-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