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实验教学环境下初中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作者

丁朝煦

绵阳市第五中学  621000

引言:初中阶段是科学教育关键期,实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传统实验教学面临实验条件限制、教学模式单一、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智能实验教学环境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初中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与环境保障,聚焦智能实验教学环境构建与应用,探索基于此环境实验教学模式创新路径,希望能够提升初中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智能实验教学环境构建与应用

(一)智能实验教学平台技术架构

智能实验教学平台技术架构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功能层与应用层四部分构成,形成完整技术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层提供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采用分布式云计算架构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弹性扩展,满足多样化实验场景需求。数据层负责各类实验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建立结构化实验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实验过程与结果,提取有价值信息支持教学决策。功能层提供实验资源管理、实验过程控制、实验数据分析以及实验评价反馈等核心功能模块,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保证各功能模块灵活组合与独立升级。

应用层面向师生提供实验预约、虚拟仿真实验、远程操控实验以及实验报告生成等应用服务,通过网页端与移动端实现多终端接入,确保随时随地开展实验活动。平台采用开放式接口标准,支持与校园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等无缝对接,构建数据互通生态,实施多层次安全防护策略建立实验数据分级保护机制,确保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设计直观友好用户界面降低师生使用门槛,提升实验教学平台应用效果。

(二)智能实验设备与传统实验器材融合

智能实验装置通过内置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突破传统实验观察局限,物联网技术使各实验设备形成互联网络,支持多维数据集成分析,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识别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提供即时纠正与指导建议。融合过程应注重科学性与可行性平衡,保留传统实验必要操作环节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引入智能技术辅助解决传统实验中难以精确观测问题。在实施路径上可采取保基础、增智能策略,保留传统核心实验器材同时增设智能监测分析模块或采取旧改造、新融合路径对现有实验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 1 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教学为例,智能实验设备与传统实验器材融合应用效果显著。传统教学中学生通过音叉、小球、水波等观察声音产生原理与传播特性,但对声波本身难以直观感知。融合教学模式下保留音叉、橡皮筋等传统器材作为声源,学生仍亲手操作体验声音产生过程,引入智能声波可视化系统,通过高灵敏度麦克风阵列采集声波信号,智能终端实时显示声波波形、频率与强度变化使抽象声波概念具象化。学生可观察不同力度拨动橡皮筋时波形变化,探究力度与音量关系,比较不同长度橡皮筋发声波形,发现音调与频率关联,通过将麦克风放置不同介质中,记录声音传播速度差异。智能声波三维成像技术展示声波空间传播路径,帮助理解声音传播方向性特点,课后学生可通过实验平台继续探究,利用智能设备记录分析生活中各种声音特性,拓展课堂学习边界培养持续探究兴趣与能力。

二、初中实验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一)基于智能环境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

基于智能环境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单向灌输限制,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多维互动体系,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积极性。该模式核心在于利用智能技术创设沉浸式实验情境,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借助智能平台设计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实验,运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展示实验过程与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形成科学认知。学生通过智能终端接收实验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全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智能系统实时监测学生操作行为,提供即时反馈与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有效进行,智能评价系统全面记录学生实验表现,生成过程性评价报告促进学生反思改进。互动式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师生实时互动机制建立,开发在线问答、实验指导等功能模块,解决学生实验疑难问题。创设虚拟协作空间支持学生跨班级、跨学校开展合作实验,拓展实验学习社交维度构建实验成果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分享创新性实验设计与发现营造积极实验文化氛围。

(二)个性化实验学习路径设计与实施

通过智能诊断评估学生实验前置知识掌握程度、操作技能水平与科学思维特点建立学生认知模型,结合历史学习数据分析识别学习风格、优势领域与薄弱环节。根据评估结果智能系统自动生成个性化实验学习地图,包含基础模块确保核心概念理解,提升模块针对薄弱环节强化训练,拓展模块满足兴趣探索需求,学习路径呈现采用多元化方式,可选择实物实验、虚拟仿真或混合现实等形式,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实验资源库提供微课、动画、案例等多样化学习材料支持自主学习。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第 3 节比热容实验教学为例,个性化实验学习路径设计与实施能够有效应对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难度差异问题。

智能平台通过前测评估学生对温度、热量等基础概念掌握情况,识别学习起点,根据评估结果为基础薄弱学生推送微课视频讲解热传递基本原理,为基础扎实学生直接提供探究性实验任务。在比热容概念学习环节系统提供三条并行学习路径:具象思维学生可选择实物实验路径,亲手操作不同材料加热实验,通过智能温度传感器记录温度变化曲线。抽象思维学生可选择数据分析路径,探究已有实验数据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动手能力较弱学生可选择虚拟仿真路径,在模拟环境中调整变量观察结果。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路径,完成核心概念学习后,智能系统会推荐个性化拓展任务:有些学生探究不同状态物质比热容差异,有些学生探究比热容与分子结构关系,有些学生设计利用比热容差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方案。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构建完善技术架构智能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传统实验器材与智能设备融合应用为实验教学创新奠定基础,基于智能环境开发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多维互动与协作探究,设计个性化实验学习路径,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智能实验教学环境能有效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素养与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完善评价机制培养教师应用能力,推动智能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宜勇 . 人工智能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J]. 教育 ,2025,(16):33-35.

[2] 何克鹏 .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在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改进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S1):85-86.

[3] 董清华 , 王世静 . 智能实验教学环境下农村初中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1,31(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