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曾琦

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200

引言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与理想信念关系到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结构变迁、互联网普及与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加强,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吸引力不足、实效性欠缺的问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1.1 教育环境的复杂化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叠加影响下,高校不再是隔绝于社会的“象牙塔”。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通过互联网平台蜂拥而至,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隐蔽和复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以碎片化、娱乐化的形式渗透校园,对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判断力构成严峻考验。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已被彻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开放、多元、即时交互的信息场域中争夺话语权、引领主导权。

1.2 教育对象的代际化

当前在校大学生主体已是“00 后”。他们成长于中国综合国力飞速提升的时期,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但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个体特征:一是强烈的自我意识,注重个性表达与个人体验,对单向度的说教和权威式的指导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是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信息获取渠道多元,思维模式碎片化,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三是务实化的价值取向,关注现实利益和个体发展,对与自身成长成才关联不紧密的教育内容兴趣不高。这些新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一刀切”的模式,增强精准性和个性化。

1.3 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面对新环境和新对象,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一是在内容上,部分教材和讲授未能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与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有待加强。二是在方法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我讲你听”的填鸭式教学,互动性、启发性、探究性不足,学生的主体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三是在载体上,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停留在信息发布层面,未能深度融合教育教学全过程,线上线下割裂,未能构建起吸引学生的“沉浸式”教育场景。

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路径

2.1 理念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必须摒弃将学生视为被动容器的“灌输”思维,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育的核心目标应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引导、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陪伴者和激励者,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情感需求和人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心灵共鸣的过程。这种理念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对话、协商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内容创新

内容是教育的根本。创新必须让内容“实”起来、“活”起来、“鲜”起来。一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融入教学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二是要推动内容“精准供给”,紧密对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现实关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相结合,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情感中的真实困惑,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亲可感、有用有益。三是要善于运用“故事化”叙事,将宏大理论转化为鲜活案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故事、青春奋斗故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3 方法创新

方法是教育的桥梁。要大力推广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一是深化问题导向式学习,围绕重大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讨、社会调研、专题辩论,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信念。二是善用情境模拟与体验式教学,如通过模拟法庭、商业决策模拟、红色剧本杀等形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认知和体验。三是推广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环节前置,课堂时间主要用于深度研讨、思想碰撞和教师点睛,实现教学流程的重塑和课堂功能的升华。

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理念、内容、方法与机制的创新,高校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健全的人格,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高校应持续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有效途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冯刚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J].思想教育研究,2021(1): 4-9.

[2] 郑永廷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沈壮海 .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推进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3): 35-43.

[4] 吴潜涛.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论析[J]. 教学与研究,2018(7): 12-19.

[5] 白显良 .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21-23.

作者简介:曾琦 1996 年12 月 男 汉族 湖北荆州人 硕士武汉纺织大学 助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