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建构
黄洁雯 孙晴 刘靖宇
沈阳大学
课题:
1、2024年沈阳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路径研究》(国家级)项目编号:202411035021
[内容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体力量与未来希望,只有理性地反思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机遇与挑战,才能够全面整合高校资源,积极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养成的现实路径,形成推凝心聚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民族精神 路径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转引自李永胜.赓续红船精神,书写新的辉煌[N].光明日报,2018-05-16(05).]。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体力量与未来希望,必须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自觉地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现实地建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培养体系,才能够培养出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民族新生力量。
一、中华民族精神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持久的民族品格与精神样态,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气节、情操和风范,是民族的生命之魂、文化慧根。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标识,它决定着民族的血脉传承与绵延发展,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支撑与核心动力。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戮力前行的根本动力和思想基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这个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团结民族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广泛开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思想引领,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充分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认知、认同中华文明共同特征和多元一体发展趋势,凝聚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不断构筑少数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精神定力,激发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同心同德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民族智慧合力和文化交融活力,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格局的挑战,推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现代化发展。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挑战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青年群体的佼佼者,但其阅历、心智、知识结构还不成熟、不完善,所以有必要认真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破解现实难题,使中华民族精神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反思中得以标识建构。
一是全球化浪潮下思想文化的激荡冲突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既是促进,也是考验。今天,全球化引发各民族文化交融、交锋带来的文化侵蚀,一方面会极大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捍卫力量;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国家概念,弱化民族忧患意识,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二是新时代以来少数民族区域经济迅猛发展,这既提升了民族自信,但也容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缺失。当前,伴随着经济关系不断调整,社会更加凸显人的主体创新和个体价值,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成功与超越,而忽视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现实担当。
三是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目前,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精神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系统化、专业化培育工程。但是,因为大部分高校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方法单一、理论性过强,难以达到预计效果。
三、建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整合高校资源,探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培育路径,凝心聚力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首先,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央视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EB/OL].[2024-06-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608/c1001-40253148.html],高校要积极开设关乎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让大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宝库的灿烂瑰宝,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不断强化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其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功效。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调研考察等活动,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理性追求和行动担当。
再次,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校园文化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与载体,高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将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定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节、社团组织和主题教育活动,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陶冶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启迪和培育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最后,要建构网络教育基地。高校要牢牢占领互联网新高地,主导网络民族精神教育话语权。高校要利用自身的网络技术优势,抢占互联网民族精神教育制高点,主动构建红色网站,发挥好网络育人功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获得正确引导和积极培养,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成长为一代有中华民族气节、有中华民族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永胜.赓续红船精神,书写新的辉煌[N].光明日报,2018-05-16(05).
2、央视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EB/OL].[2024-06-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608/c1001-4025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