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K ANO- IPA 模型下混合式教学满意度提升研究

作者

王凤仪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一、混合式教学概念

“混合式教学”是对教学对象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课后评价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融合“线上”与“线下”平台,实现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平台获取学生数据、追踪学生课后学习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两种模式的优势互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当下教育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不断发展为高校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阶段,通过优化提升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近几年智慧教学工具、慕课平台使用,建立起以移动通信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媒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之疫情环境加速此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及提升思考。

二、KANO- IPA 模型应用

KANO 模型最早提出时主要用于分析不同类型的用户使用满意情况,后与 IPA 组合发展成综合性模型,以规避 KANO 或者 IPA 单体模型测量的局限性,其横坐标是基于 IPA 模型测量的显性重要性,纵坐标是基于模型所测量的隐性重要性,被分为四个象限即“魅力型要素”、“绩效型要素”、“非重要型要素”和“基本型要素”。

在混合教学满意度中引入 KANO-IPA 模型用以将满意度因子进行分类。搜集本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学生近三年关于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反馈,从中提取满意度因子,根据 KANO-IPA 模型将其分类,“魅力型要素”有资料形式丰富、延伸知识点、材料更新速度等;“绩效型要素”有配套习题完备、能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作业批改及反馈等;“非常重要型要素”有学习顺畅程度、线上互动等;“基本型要素”有学习平台版本稳定性、学习账号永续使用等。

三、混合教学满意度现状分析

结合混合式教学开展情况,在以学生为视角调查该教学满意度后,对现状展开分析。

(一)专业课程配套资源丰富、形式多样

混合式教学下专业课程教学不仅有传统课本,授课教师在线上平台同步投放配套课件、行业资料等,极大地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带来的内容限制;线上资源形式有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便于将抽象知识及原理进行形象化展示。近年来各大教学平台完成了从“资源库”到“知识库”的构建,将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打通,形成了“管理端- 教室端- 移动端”的教学闭环。

(二)技术平台功能日趋完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教学管理系统,如 Blackboard、超星学习通等不断优化升级。从 PC 端到移动端全覆盖,稳定度与流畅度大幅度提升,更是引入 AI 机器人自动回答学生及教师常见问题。学习数据分析更加全面,其中包括视频观看完成度、作业成绩分布、课堂互动频率等,帮助教师精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在线考试功能中,引入人脸识别验证、切屏警告、随机抓拍等,提升了考核的严肃性、公平性。

(三)线上线下结合日益紧密

在线平台的使用为传统课堂互动提供了很多可能,教学平台中抢答、投票、问卷、弹幕等互动工具;线上分组、小组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相互打分,方便开展协作式学习,这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教师线上互动即时反馈。

(四)为多元化教学模式提供支持

目前很多高校利用线上平台积累教学资源,建设专业“金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才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教学平台的普及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取自学视频和资料的权威渠道,以便于课中深度讨论和实践,为“翻转课堂”等课上活动开展提供了指导平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数据融通为教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混合式教学下教师能够在课前通过线上平台了解学生诉求及薄弱点;课堂上面对面互动跟进学生学习情况;课后通过线上作业、考试或学生评价全面掌握学习效果,查缺补漏,完善教学实施闭环。

综上混合式教学在学习自主性、灵活性、互动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新用户使用响应速度及操作流畅度不佳、系统升级后操作界面复杂、投放教学资源与课程紧密度不高、小组讨论反馈与总结指导效果不佳等,这些问题对平台功能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四、专业课程混合教学建议

基于现状分析,结合KANO-IPA 模型分析的教学满意度要素分类,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提高平台使用体验,优化教学资源

首先解决混合式教学评价中“基本型要素”及“非常重要型要素”反应的问题。平台升级时应遵循精简便捷的原则,突出核心功能;操作界面可以设计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让用户摸索出操作方法;对新增功能提供清晰导航,让用户随时知道自己在哪里,能轻松返回。

教师明确线上平台在自身教学环节开展中的作用,投放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可借助 AI 工具整合专业视频资源,制作贴合教学需要的视频,在引用平台资源时可加入视频关键点分析使学生明确学习要点,提高平台资源投放质量。

(二)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沉浸式体验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线上平台可探索构建虚拟实验室,设置情景化教学环境,学生能够在教学平台完成虚拟仿真操作,这将提高校园学习与行业现实的紧密度;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数字化教学工具使用,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的应用,提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魅力”。

(三)平台个性化与智能化深度挖掘

AI 应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可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推荐个性化学习内容、智能批改及答疑、学习风险预警等,使学生能够享受到平台的定制教育服务;后期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教学平台可实现教学过程数据与校内其他管理系统数据对接,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战略决策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四)以平台为媒介实现终身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凸显了数字赋能终身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也不应以毕业为职业教育的终点,行业快速发展加速了专业知识的更新,线上平台可成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纽带,帮助学生完成毕业后的技能与管理知识的更迭,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胡姣 . 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 [J]. 中国电化教育,2022(1): 1-9.

[2] 冯晓英,孙雨霞,曹洁婷 .“互联网 +”时代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新发展——基于活动理论视角[J]. 中国远程教育,2023(5): 12-21.

[3] 王冬兰,邢磊 . 基于 ICAP 框架的深度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1): 65-74.

[4] 刘清堂,吴林静,邓伟 . 基于人工智能的混合式教学适应性反馈模型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2024, 45(1): 70-77.

[5] 李芒,张华阳 . 混合式教学中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模型与提升策略研究省 [J]. 电化教育研究,2022, 43(7): 84-91.

基金项目: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 KANO-IPA模型下混合式教学满意度体系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2022yjjxyj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