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党员的就业特点及其朋辈影响

作者

蔡雨萌 杨莹莹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 31112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日益获得国家的高度关注。2025 年4 月,《关于做好 2025 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发布,提出进一步强化岗位拓展、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和政策落实 [1]。完善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和路径,也成为当下亟需关注的课题。高校毕业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价值观、心理状态容易受到朋辈的影响。因而关注高校毕业生朋辈之间在就业方面的相互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已有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发挥学生组织的优势,鼓励更多青年力量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体系中来。”[2] 大学生党员则是发挥朋辈影响中的重要力量。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从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6 月,研究累计访谈了东部某高校近 5 年 100 位毕业生党员。其中,选取了 50 名访谈资料作为重点,单次访谈平均持续0.5 小时。在教育背景方面,博士研究生2 人,硕士研究生19 人,本科生 在就业特征方面,45 人从事教育相关行业,5 人从事服务、公共管理等相关行业。在党龄分布方面,37 人在0-5 年内,8 人在5-10年内,5 人超过 10 年。37 名受访者为本科时期,13 人为研究生时期,在求职过程中政治面貌均为党员。访谈结束后,将全程录音转录为原始文字数据,根据扎根理论既定程序,利用 Nvivo15.0 质性分析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

三、他们如何找工作的?身份、信息和行动

(一)身份驱动下的自我要求

分析发现,党员身份在党员的就业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定位与激励”角色。如有受访者提到,“党员身份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和一种压力”(T13)。

在入职后阶段,党员身份持续深化个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驱动其卓越表现。在职业能力提升方面,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比赛”(T8、T18、T38),“致力于职称评定”(T19);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主动承担“党员教师的特殊职责”(T2、T18、T25、T32、T44)。由此可见,党员身份为大学生党员们提供了强大的身份坐标和持续激励,贯穿于能力提升、求职优势获取以及入职后高质量职业发展和引领力展现的全过程。

(二)就业信息的高频次搜索

大学生党员依托社会关系网络和数字网络获取就业信息,呈现较强能力且具学历梯度差异,其信息渠道广度与整合能力随学历层次提升呈递增趋势。本科生侧重直接获取,如依靠院校内的个人关系网络(T5、T17、T26、T29)和校招活动(T6、T9),这种方式兼具直接性与效率优势,但受制于校内社会支持的范围与深度。研究生就业信息检索呈现更强自主性与多样性,且偏好通过深度交流获取针对性建议(T10)。博士生构建专业化信息获取机制,或依托学术社群获取广域信息,或通过博士专场招聘、学术人脉推荐等途径精准捕捉就业信息(T27、T4)。

(三)基于身份网络的就业支持行动

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求职面临心理适应、知识衔接、高竞争等困难(T1、T6、T19),但以多元策略积极应对:提前规划(T11、T12)、经验汲取(T2、T3、T9)、协同互助(T9、T17)、路径转换(T15)。与此同时助力同学就业,这体现在作为学长、同门、部门同事与周遭的互动中(T1、T48)和联动党支部、院校的信息平台中(T8、T12、T25、T46)。在此过程中,分享磨课经验、招聘信息、面试技巧,建群答疑,人脉牵线(T2、T5、T9、T44),既达自身就业目标,又树

榜样显引领。

四、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朋辈引领作用发挥不足的困境

总体看来,大学生党员在就业动力、就业信息获取、就业帮扶、岗位表现四方面表现出先锋性,然而在实际情境中,其朋辈影响力在就业引领方面的作用发挥尚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支部对大学生党员作用发挥重视不足

根据协同理论,“党建 + 就业”模式能将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就业工作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综观受访者所言,党支部并未成为其获取就业信息和指导的主渠道,对党员就业及职业发展示范作用的重视亦显不足。

(二)毕业生党员与非毕业生党员之间链接薄弱

党员角色认知偏差与链接渠道、系统协同机制缺位,致非毕业生党员难获毕业生就业经验等资源,毕业生党员亦难以有效输出经验。具体存在双重矛盾:其一,帮扶意愿与行动脱节;其二,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有受访者(T30)指出,临近毕业时曾应学妹考公咨询提供资料,但日常与学弟学妹联系较少,帮扶多为“主动”咨询时才发生。

五、推进党员就业引领的路径选择

研究显示,青年职业选择存在显著的“同辈效应”,易受朋辈示范影响 [3]。因此,既需在宏观上加强党支部建设,也要在微观上重视朋辈互助的群体动力效应。

(一)发挥学生支部的粘合功能

学生党支部是推动大学生党员就业引领力生成、传播的重要场域。党支部将党员个体的身份认同与组织功能有机结合,为党员在就业引领中的实践提供制度支持和文化土壤。

着力加强支部内部的组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组织生态,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学生党员不仅能够增强对自身党员身份的认同,还能够在集体实践中形成共同的就业意识,推动就业经验和职业规划的代际传递。

(二)多路径推进党员大学生与非党员大学生的链接

党员大学生与非党员大学生之间的紧密联动是大学生党员就业引领朋辈传递的重要实践路径,能够将其就业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指导非党员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党员大学生与非党员大学生之间的稳定联系网络。党支部可借鉴“一对一党员导师制”,以此激励非党员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持续良性的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 2025 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 [EB/OL].(2025-04-17)[2025-08-1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4/content_7021064.htm.

[2] 廉 思 . 大 学 生 就 业 帮 扶 中 的 青 年 力 量 [J]. 人 民 论坛 ,2023,(20):82-85.

[3] 王兵 , 杨宝 , 冯子珈 . 同群效应 : 同辈群体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吗 [J]. 科学学研究 ,2017,35(04):593-599.

基金项目:2024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24R426A024)。

作者简介】蔡雨萌(2004—),女,浙江台州人,人文学院本科生;杨莹莹(2004—),女,浙江丽水人,人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