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住培医师思想教育: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
陈坚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市 53500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路。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师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思想教育同样不可忽视。住培医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其未来的职业行为,尤其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提升住培医师的思想教育,使其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1 住培医师思想教育的核心: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1.1 医学的本质是“仁术”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仁术”。中国古代医家强调“医乃仁术”,现代医学同样倡导“以人为本”。住培医师作为未来的医疗主力军,必须深刻理解医学的人文属性,将患者的健康需求放在首位。思想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让住培医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认识到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是关爱生命、服务社会。
1.2 新时代对医师的要求
新时代对医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崇高的医德。随着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医师既要掌握前沿医疗技术,又要具备人文关怀能力。在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等医改背景下,医师还需强化基层服务意识。同时,面对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等挑战,医师要主动承担健康管理责任。住培医师作为医疗队伍的新生力量,必须培养“大健康”理念,将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真正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展现担当。
2 当前住培医师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
在当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临床技能的培养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往往被边缘化。许多住培基地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更倾向于医学技术、诊疗规范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导致住培医师在成长过程中过度关注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医患沟通、伦理决策和人文关怀等软实力的培养。这种倾向使得部分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缺乏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关注,甚至出现“见病不见人”的现象。医学的本质是“仁术”,而单纯的技术培训无法培养出真正具备人文精神的医生。如果住培医师的思想教育长期被弱化,未来医疗行业的整体人文素养可能进一步下降,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2.2 职业价值观的偏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住培医师的职业价值观逐渐偏离医学的公益性本质,转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例如,一些医师在选择专科方向时,更倾向于收入高、社会地位突出的领域,如外科、整形科等,而对基层医疗、全科医学或公共卫生服务兴趣不足。这种倾向导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与“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相违背。此外,部分住培医师在培训期间过度关注职称晋升、科研论文发表等个人发展目标,而忽视了医疗服务的本质是救死扶伤。如果职业价值观长期偏离公益性,医疗行业的整体社会责任意识可能进一步弱化,影响医疗体系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3 医患关系紧张的影响
近年来,医患矛盾频发,部分住培医师在接触临床实践后,对医疗行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动摇职业信仰。媒体报道的医患冲突事件、暴力伤医案例等,使得一些年轻医师对未来的职业环境感到担忧。此外,部分住培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遭遇患者的不理解、投诉甚至言语攻击,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职业倦怠感增强。然而,当前的思想教育未能有效引导住培医师正确看待医患关系,缺乏应对职业压力的心理辅导机制。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可能导致更多医师对医疗行业失去信心,甚至选择离职或转行,进一步加剧医疗人才流失问题。
3 提升住培医师思想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强化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优秀医师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当前医学教育体系中,专业技术培训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文关怀教育相对薄弱。住培基地应当系统性地增设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等核心课程,帮助年轻医师深入理解 " 以患者为中心 " 的医疗服务理念。这些课程不应停留在理论讲授,而应结合临床实际,采用案例讨论、情境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模拟医患沟通场景,让住培医师亲身体验如何向患者解释复杂病情,如何应对患者家属的情绪波动。真实病例的角色扮演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医师的同理心和沟通技巧。同时,应当将叙事医学引入教学,鼓励医师记录诊疗过程中的感悟,培养对患者故事的倾听能力。只有当医师既掌握精湛医术,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才能真正践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的医学真谛。
3.2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医学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榜样的力量。住培基地应当定期邀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资深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享他们数十年的从医心得。这些医学前辈的真实故事往往最具感染力,比如讲述如何坚守贫困地区医疗岗位,如何攻克疑难病例,如何处理棘手的医患关系等。他们的言传身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医师的职业价值观。此外,组织住培医师参观革命时期的医疗纪念馆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战争年代医务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年轻医师能够深刻认识到医疗工作的神圣使命。还可以开展 " 名医工作室 " 跟师学习,让住培医师近距离观察资深专家的诊疗过程,学习他们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医疗细节。这种示范引领作用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教育效果。
3.3 加强职业道德考核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确保思想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住培基地应当建立多维度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将医德医风纳入规范化培训的考核指标。具体可以采取患者满意度调查、同行评议、带教老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住培医师的职业行为表现。患者满意度调查要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重点关注医师的沟通态度、解释病情是否耐心、是否尊重患者隐私等方面。同行评议则侧重考察团队协作精神、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等职业素养。对于表现突出的医师,应当给予公开表彰,树立先进典型;对于存在问题的医师,要及时进行个别谈话和教育引导。考核结果要与评优评先、培训结业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建立医师诚信档案,记录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作为今后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只有将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化、常态化,才能真正推动医德医风建设。
3.4 鼓励参与公益医疗服务
参与公益医疗活动是培养医师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住培基地应当定期组织医师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义诊活动,让他们亲身接触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在偏远地区的医疗帮扶中,年轻医师能够看到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体会到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渴望。这种切身体验往往比课堂教育更能触动心灵,促使他们反思从医的初心。健康科普宣教也是重要的公益形式,住培医师可以通过社区讲座、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在参与公益服务的过程中,医师们能够感受到知识传播带来的成就感,增强职业价值认同。此外,鼓励住培医师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如疫情防控、灾害医疗救援等,能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担当。这些公益经历将成为医师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住培医师是未来医疗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住培医师的思想教育,不仅是医学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让住培医师真正理解并践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住培医师的思想教育注入更多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让医学的温度照亮每一个患者的生命之路。
作者信息:陈坚,女(1979 年 8 月),汉族,籍贯:,学历:本科,职称: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医学教育,住培管理 ,住培医师核心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