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增值税减免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作者

朱金莲

铁岭县财政金融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铁岭 112000

引言:

2019 年 1 月我国新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政策主要扶持对象为中小企业,之后国家税务总局又出台了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其中包括:下调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费率、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政策。系列“ 减税降费” 政策的部署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挖掘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加快中小企业向创新型发展结构转型。

1 增值税减免政策的演变及核心内容解析

近年来,我国增值税制度在动态调整中逐渐呈现出“ 结构优化、普惠兼顾” 的导向特征。自2022 年起,国家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及《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将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标准由月销售额 10 万元提升至 15 万元,进一步扩大简易征收适用范围。这类变动虽表面上属税率或起征点的技术调整,实则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对中小企业运行边界的再评估与主动调节。这些政策虽未直接提供资本注入,却通过税负缓释间接为中小企业释放经营韧性。然而,政策意图与企业实际感受之间仍存张力:减免政策在落实层面往往受限于财税信息对称度、地方法规执行弹性等因素,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虽“ 享权” 却难“ 获益” 。因此对该政策体系的理解不能止步于法律条文,而需深入其制度逻辑与执行张力之间的动态结构。

2 增值税减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外在影响

2.1 经营成本的直接降低

对中小企业而言,成本控制始终是其生存策略的核心命门。增值税减免政策并非简单降低税率,而是实质上改变了企业成本构成的张力结构。以服务业为例,当进项税额无法有效抵扣时,企业往往在采购链条中处于劣势,而免税政策的引入相当于短暂修复了这一抵扣缺口,使企业在账面成本中获得喘息空间。然而,政策带来的“ 减负” 并不等于“ 增盈” ,企业若将其解读为稳定收益增长而非成本暂降,极易导致资源错配甚至扩张错判。部分企业在减免期内盲目加杠杆扩张,忽视政策的阶段性属性,最终反陷资金链困局。故此,税收减免不应被理解为单向度的财政宽慰,而更应成为企业重新审视经营边界与资金调度能力的契机。

2.2 市场竞争力的相对提升

税收减免对于企业间竞争秩序的扰动,往往被低估。中小企业因规模较小、议价能力偏弱,常在同业竞争中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减免政策在短期内形成“ 隐性补贴” ,改变了这一权力结构,使其具备与大型企业在价格维度展开正面博弈的可能。例如,在餐饮、零售等高频交易场景中,免征增值税带来的单品定价灵活性明显增强,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 薄利市场” 中得以占据主动。然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结构性前提,即企业必须能有效将税收红利转化为价格优势或服务升级,若其在供应链整合或品牌运营上缺乏基础能力,政策激励则极易因“ 转化迟滞” 而无效流失。因此税收激励的竞争效应并不自动显现,唯有与企业自身治理结构和反应速度同步联动,才能在市场层面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比较优势。

2.3 企业信心与扩张意愿的变化

经济政策的本质并不在于参数调整,而在于预期塑造。中小企业作为政策信号的高敏感接收体,其信心构建往往依赖于宏观制度的确定性。增值税减免政策虽为财税技术性调整,但其“ 让利姿态” 在微观层面释放出正向预期信号,促使部分企业萌生扩张冲动。然而,信心的边界并非由税负单一维度决定,还受限于金融获取、市场空间和制度环境的多维约束。部分民营企业主在经历连续减免周期后产生路径依赖,误以为政策红利可持续兑现,忽略了政策设计的阶段性与边际收益递减的事实。这种“ 信心幻觉” 在缺乏长效机制的支撑下,易演化为激进行为与逆周期投资失配。

政策激发的信心虽为重要外部变量,但其作用路径应置于企业理性治理与制度环境的互动网络中加以冷静分析。

3 增值税减免对中小企业内在发展质量的影响

3.1 企业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税收制度不是单纯的财政征管工具,更是一种制度性约束力量。增值税减免政策在实践中,往往以“ 合规前置” 为实施前提,间接推动中小企业在账务管理、票据合法性及纳税申报等方面向规范化过渡。部分原本处于“ 灰色经营边缘” 的企业,为获得税收红利,不得不补齐发票链条、清理往来账户,并重新构建其内部财税制度。这种制度性“ 强制引导” 在无形中构建了企业治理的新底线。然而,该类规范化过程虽具外力驱动色彩,但其效果并不一律持久。规范行为若未形成企业内生动力,极可能在政策退出后迅速回摆。仅依赖税收减免撬动合规升级仍属初级策略,政策层面亟需设计更具持续性激励,以实现从外部施压向内部自驱的机制转化。

3.2 创新投入与人才储备的调整

在资源紧绷的经营状态下,中小企业通常将研发与人才视作“ 可延后成本” ,而非战略性配置。增值税减免释放的现金流若未进入投资性支出领域,政策效果就将停留在账面浮盈。实践中,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确实借助政策空窗期完成了设备更新与核心岗位储备,重塑了创新链条的弹性逻辑。例如,深圳某智能制造初创企业在2023 年利用税收盈余招募算法工程师、试投嵌入式研发,最终形成自身专利池初步雏形。然而,税收减免究竟是促进创新的“ 临时推力” ,还是掩盖转型焦虑的“ 短暂安慰” ?若政策缺乏差异化引导,可能反而使非创新导向企业获得“ 平均分配” 的资金优待,从而稀释激励效力。因此税制设计应适度前置“ 成果兑现机制” ,提升资金流向创新资源的精准性。

3.3 长期依赖性与逆向激励问题

当减税成为预期常态,企业决策机制便容易由理性趋利转为制度依赖。部分中小企业在多轮税收宽免下形成路径锁定——其经营模式不再追求效率优化,而是围绕政策本身构建存续逻辑。此类逆向激励效应在民营制造业中尤为突出,企业在市场景气低位时主动收缩研发与市场布局,转而依赖减税续命,以“ 求活” 取代“ 求变” 。税收减免政策在缺乏退出机制与绩效审查机制的背景下,极易形成“ 红利沉淀” ,导致资源向低效主体长期积聚,阻断了优胜劣汰的市场调节功能。减税不应成为掩盖结构问题的遮羞布,政策制定者应警惕财政扶持与市场活力之间的错配风险,重构“ 奖励成长、淘汰惰性” 的制度生态,使税收政策回归其激励功能而非赈济角色。

4 结语

增值税减免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确有多维助力,既减轻了税收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规范治理与创新转向。但政策红利的获取不应演变为制度依赖,激励效果亦需防范“ 均衡错配” 。未来政策优化应注重差异化导向与动态评估,兼顾短期纾困与长期发展,以提升税制的适应性与战略引导力。

参考文献:

[1]郭永芳,李雪璐,周骅莉,等.增值税减税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基于安徽省 12 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1):116-121.

[2]王艺泽.增值税税率下调对中小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23.

[3]余新桥.增值税减税对中小企业成长性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