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进” 背景下泰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陆睿琳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2
一、引言
随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已成为外语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系统阐述党的创新理论的权威著作,其泰文版的出版内容为泰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优质资源。当前,泰文报刊阅读课程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泰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存在有认知偏差[2],需要通过中国视角和引入中国话语体系来加以辨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存在机械植入、简单拼贴的问题,导致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化”和“标签化”[3]。在此背景下,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泰文版有机融入泰文报刊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构建中国特色话语的泰语表达体系,更能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国际舆情的专业能力,这对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特殊意义。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强调,未来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应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携手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五大家园”,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的方向[4]。因此,探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与泰文报刊阅读课程的融合路径,既是提升泰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实践,对于深化中泰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具有深远价值。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将为同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助力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通语言、懂国情、晓政策”的复合型泰语人才。
二、“三进”背景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入泰文报刊阅读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外语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升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文本,其多语种版本给外语课程思政提供了权威素材。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各类课程[5]。泰文报刊阅读课程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融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泰文版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泰文报刊阅读教学通过有机融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经典论述,不仅能够贯彻落实“三进”工作的政策要求,更能促进泰语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2025年1月,在泰国曼谷举办的“携手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媒体智库论坛”中,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参赞李集涓表示,希望中泰媒体与智库增进交流,秉持互学互鉴精神,挖掘更多中泰友好的故事,传播积极正能量[6]。从国家战略需求看,中泰关系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具有示范意义。
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泰文版深度融入泰语报刊阅读课程体系建设,对泰语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泰语人才培养维度来看,这是实现泰语专业“课程思政”创新的关键突破。在传统的泰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语言技能、轻价值引领”的倾向,通过引入治国理政的泰文版内容,能够为泰语课堂提供最权威的当代中国思想表述文本,解决泰语思政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内容供给不足”问题。其次,就泰语学科建设而言,这种融合开创了新路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等论述,为构建具有泰语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了核心内容支撑。最后,从泰语人才输出角度,这种融合直接服务于国家对泰语人才的战略需求。随着中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需要培养既精通泰语又懂得当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能够有效服务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国家战略需求。
三、泰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泰文报刊阅读课程作为泰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限选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泰语技能训练的同时,也旨在培养学生快速获取泰国社会动态信息、提升批判性阅读能力及培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然而,当前的教学实践仍存在若干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合、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三个方面。以下将结合教学现状,分析其原因。
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度不足
当前泰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导,思政元素的融入多停留在表面,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不够紧密,致使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教师通常采用“标签式”思政教育,例如在讲解泰国社会新闻时简单关联中国的相关政策,或者机械对比中泰文化差异,缺乏对价值观引领的深度设计。究其原因,从课程定位来看,泰文报刊阅读课长期被单纯视为语言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目标过度聚焦于词汇积累、语法分析、翻译技巧及阅读理解等语言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其作为外语课程所应承载的价值引领功能。语言技能导向,教学目标泛化使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难以自觉地将思政元素纳入考量。
(二)教学方法创新不足制约思政融合深度
目前泰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阅读+讲解+翻译”模式为主,教学方法较为生硬,学生被动接受语言知识。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呈现出思政传递“单向化”,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度不足。例如在分析泰国经济类文章时,教师多采用翻译与归纳总结练习。由于文化差异和理论背景的不同,使得学生难以从认知层面去理解区域合作“高质量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即便使用多媒体资源,也仅限于播放泰国新闻视频,未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仿真场景)构建沉浸式学习体验。究其原因,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设计,未能构建起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再者,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的考量不足,导致教学中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思政维度尚未充分体现
在教学评价方面,现行的评价体系过度侧重语言能力指标,如报刊词汇量、词句翻译准确度等,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有所缺失。在期末考试中,涉及外交议题的题目设计仍停留在对报道内容的浅层归纳和语言转述层面,未能有效考查学生是否形成了“中泰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文化互鉴”理念等核心价值观,反映出思政元素与专业考核的融合仍显薄弱。即便在过程性评价中,学生的课堂发言、小组报告也仅按语法正确、语言流畅度打分,当前的教学评价缺乏对思政融合效果的考查,使得学生在价值观塑造和思想认知层面的提升难以量化评估[7]。 究其原因,传统泰语教学评价常以“语言技能本位”的考核范式,将可量化的语言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导致难以量化的价值观塑造、思维品质培养等思政维度被边缘化。
四、泰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
泰文报刊阅读课程作为泰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需结合语言能力提升、思政育人功能及学科交叉融合,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从语言能力目标、思政育人目标、跨学科综合素养目标三个方面探讨课程改革的具体方向。
(一)语言能力目标:提升泰语应用与批判性阅读能力
通过泰文报刊阅读课程的系统训练,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泰国主流报刊上的新闻内容,掌握政治、经济、社会、医疗等领域的核心词汇及复杂句式,快速抓取关键信息。学生将能够判断和分析媒体报道的立场与倾向,结合泰国社会文化背景,辨别信息的真伪,形成学生的独立见解。关于中泰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差异,学生将能够辨别事实与观点,提升批判性思维。
(二)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在泰文报刊阅读课程中融入(泰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精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国道路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准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增强“四个自信”。通过课程学习,结合“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理念,与学生探讨中泰合作案例等,使学生既认同中国的发展成就,又具备国际视野,同时强化家国情怀。
(三)跨学科综合素养目标:培养区域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泰文报刊阅读课程中有机结合(泰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精选篇章,可以使学生理解中国发展政策与东盟合作的关联。通过研读“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等重要论述,分析中国-东盟在经贸合作、基础建设、人文交流等相关领域的合作机遇,帮助学生建立区域发展的系统性认知。在课程中融入(泰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相关内容,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政治解读能力,帮助学生成为既懂语言又通晓政策的区域人才,服务中国-东盟的发展需求。
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入泰文报刊阅读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基于“三进”工作的要求,推动思政教育“进教材”。首先,应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8],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核心思想,如“坚定四个自信”“加强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等理念,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弥补原有教材在思政元素上的不足[9],使课程教学兼具语言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引领的双重功能。其次,教师应结合泰国社会热点,如中泰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运用案例对比、议题讨论、跨文化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国际时事,增强对中国方案的理性认知。最后,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准语言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10],例如,在讲授医疗类文章时融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起强大的医疗卫生体系”等理念,结合中国抗疫实践和全球健康治理的贡献;在环境主题阅读中,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比中泰两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与经验。通过案例研讨、跨文化思辨等方式,使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自然渗透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正确价值观的泰语人才。教学内容的重构核心在于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使语言学习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协同增效。通过精选治国理政思想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实现将思政教育“如盐入水”般的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协同育人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实践导向的灵活运用
在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实践导向的灵活运用是关键环节。教师应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采用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教学策略,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鲜活。例如,在讲解“一带一路”倡议时,可组织学生分组模拟扮演角色,要求各组分别代表中国、泰国、老挝等国家,进行角色扮演用泰语谈判,并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论述,表达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这种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泰语表达能力,更能使其在实践体验中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高质量发展”等理念中的丰富内涵。
在学习“环境保护”的章节内容时,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有效。例如:采用项目式(PBL)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绿色校园”实践活动,对校园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如垃圾分类、水电消耗等情况。让学生设计出具体的改进方案,例如“食堂厨余堆肥计划”或“教室节能方案”等。在项目展示环节,要求各组制作中泰双语展板,用泰语讲述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提出创新方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采用这一形式既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锻炼其跨文化表达能力。通过项目式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更能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三)双维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成效、优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抓手。在“三进”工作背景下,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泰文报刊阅读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双维教学评价”体系,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
过程性评价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周期的动态评估体系,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跟踪与反馈。课前的诊断性评价,例如:在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测验,预习相关的泰语词句,并完成选择题,平台自动生成准确率报告。课中的形成性评价,例如:学生的参与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并用泰语展示,在展示中包括“绿色发展”理论的运用,跨文化沟通的能力,用泰语清晰表达立场,还有体现团队协作的效果等。课后的发展性评价,例如:课后作业的设计与要求,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泰语技能的掌握,也要考察学生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核心理念的认知内化程度及其跨文化应用能力。终结性评价其核心目的是判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在泰文报刊阅读课程期末考试的题型中,应该设计多维题型,体现出“价值引领-语言能力-跨文化应用”的多维融合。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可以突破单一评价局限,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轨迹,终结性评价检验最终成果,二者结合形成“过程-结果”的全链条监测。过程性评价通过即时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提供阶段性总结,二者协同实现“以评促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应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立体化评价机制,实现教师评价、同伴互评与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素养提升。建立以“教师专业评价为主导、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同伴互评为补充的多元评价体系,形成“评价-反馈-干预-改进”的发展闭环。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三进”工作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泰文版精选内容有机融入泰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一教学改革不仅响应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为泰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了新路径。落实“三进”工作,“教材融入、课堂渗透、思想内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解决传统泰语教学中思政元素“表面化”的难题,以“语言能力+价值引领”的模式,提升学生的泰语专业技能,并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这种“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泰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也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复合型泰语人才提供了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6-05)[2025-06-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高士杰,刘茉,刘洋.东南亚国家涉华报道研究[J].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3,39(09):32-37.
[3]刘稳丰,张洋.基于教师主体地位的课程思政建设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观察,2023,12(16):108-111.
[4]卢光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与区域秩序重塑[J].当代世界, 2023,(06):24-29.
[5]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EB/OL].(2021-09-21)[2025-06-21].https://news.cnr.cn/native/gd/20210921/t20210921_525609204.shtml
[6]中国外文局.携手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媒体智库论坛.[EB/OL].(2025-01-20)[2025-06-21].http://www.cicg.org.cn/2025-01/20/content_43014281.htm
[7]陈琛,罗淑英.“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融通基础泰语教学的路径实践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泰语专业为例[J].大众文艺,2025,(07):148-150.
[8]黄立彩.“三进”背景下中泰双语播音主持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华章,2025,(04):132-134.
[9]王芳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入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的“三进”路径研究[J].海外英语,2025,(02):137-139.
[10]左海清,张树德.德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融入大学德语课程教学的研究[J].教师,2022,(19):51-53.
作者简介: 陆睿琳(1986-)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博士,从事泰语教学与泰语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