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互联网的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

作者

王牛

金寨县莲花学校 237300

引言

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学生适应数字社会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育信息化”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教育面临从工具技能训练向综合素养提升的深度转型。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因其注重过程性学习、真实任务导向与跨学科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PBL 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提供实时互动、资源共享与数据追踪支持,为初中阶段的信息科技教学提供了创新契机。但在实际教学中,项目设计过于表面、评价标准模糊、学生协同能力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有效路径,对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环境下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特征与价值(一)学习空间的延展性与任务情境的真实性

互联网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物理空间的限制,为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开放式的知识获取通道。通过云平台、学习管理系统、虚拟实验室等载体,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多源数据、真实案例与实时任务,提升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与实践性。同时,互联网技术可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过程记录与行为分析,有助于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二)多元互动机制促进协作与表达能力发展

在互联网平台支持下,项目小组成员之间可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如钉钉、腾讯会议、金山文档等)进行即时沟通与资源共享,打破传统课堂中协作 限的 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完成角色分工、任务协调与成果展示,有效锻炼其沟通表达、问题解 队合 作能力。此外,平台支持的图文音视频多模态表达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空间,使得信息呈现更具生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动力与表达欲望。

(三)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与学习可视化

互联网平台具备自动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能够实时记录学生的项目参与度、学习行为、完成进度与资源使用情况,为教师开展诊断教学与精准干预提供数据依据。借助学习轨迹分析、过程档案管理与自评互评系统,教师可全面掌握学生的项目学习全过程,实现基于证据的科学评价。学生亦可借助这些数据自我反思与调整,提升学习的自主性与内驱力,从而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过程驱动的个性化学习体系。

二、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实施中的关键策

(一)项目设计紧贴课程目标与学生经验

有效的项目式学习需建立在科学的课程逻辑与学生认知基础之上。教师在设计项目主题时应充分考虑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如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技术应用、创新设计等,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取向与认知水平,使项目任务具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脱离实际。在实践中,常见的项目主题包括“制作个人网页”“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设计校园智能设备原型”等,既具备技术深度,又能引导学生思考技术与生活的关联。

(二)构建动态过程支持与阶段性成果评估体系

项目式学习强调“做中学”,教师应设定清晰的阶段目标与成果产出要求,构建任务链条与进度安排表,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节奏。教学中可将大项目拆分为若干小任务,设置里程碑成果、阶段性展示与小组反馈会,确保学习过程可控且有序。同时,教师应提供任务指南、资源包与示范作品,引导学生理解项目要求与评价标准,降低项目推进的不确定性。评价方面应注重过程表现、合作能力、问题解决策略与项目创新性,避免仅以最终作品论英雄。

(三)强化教师角色转型与多维指导机制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灌输者,而是学习促进者与资源整合者。教师需具备项目管理、多元评价、技术整合与跨学科融合能力,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分层支持。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线上反馈、问题引导、资源推荐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动态指导;同时应关注学生小组内部协作状况,适时介入化解冲突或激发思维。学校也应组织教师团队共研共备项目课例,构建专业支持体系,推动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成长。

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项目式学习优化路径(一)整合教育平台功能提升教学系统性

为提升项目式学习的整体效率与体验感,应综合利用多类互联网平台构建统一的教学支持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线上学习空间,借助学习管理系统发布任务、收集作品、组织讨论与记录过程;结合程序开发类平台(如 Scratch、Python 在线平台)进行项目创作;利用 AI 辅助工具开展自动评价与数据分析,实现全流程技术支撑。各类平台的融合使用应以教师教学设计为核心,保障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喧宾夺主,避免学生因工具复杂而分散注意力。

(二)加强学生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效果依赖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基础水平。教师应在项目实施前安排信息检索技巧、网络安全规范、工具使用方法等预备课程 好技能基础。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资料甄别、数据分析、数字表达等任务,促进其信息 素养发展。同时,应鼓励学生利用云文档、思维导图、视频剪辑等工具表达项目成果,提升其多模态沟通与创新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从“技术学习”向“技术应用”的转化。

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兼具实践性、探索性与协作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研究指出,互联网环境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内容丰富、交互便捷、过程可追踪的支撑基础。为了实现项目式学习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有效落地,需从项目主题设计、教学过程支持、教师能力提升与平台功能整合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项目式学习应强调过程参与与能力发展,通过真实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技术融合提升学习效率,通过评价优化实现素养转化。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适应性,推动信息科技教学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生成”,实现学生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成强.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机器人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J]. 名师在线( 中英文),2025,11(18):25-27.

[2] 李丽,张新颖.基于初中信息科技课堂的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以“智能无人车”为例[J].中国信息技教育,2025(6):54-57.

[3] 罗文奕.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成长,2025(10):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