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膏霜类化妆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控制问题研究

作者

卢伟超 聂瑜

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日化有限公司 264006

一、引言

膏霜类化妆品作为化妆品市场的主流品类,涵盖面霜、乳液、眼霜、护手霜等多种产品,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实现保湿、滋养、修护等效果。此类产品的配方中通常包含甘油、丙二醇、天然植物提取物、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同时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 pH 值多处于 4-8的中性或弱酸性范围,这种“ 营养丰富、湿度适宜、酸碱度温和” 的环境,恰好为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理想条件。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 年版)要求,膏霜类化妆品的微生物指标需满足:细菌总数 ≤1000CFU/g (mL),霉菌和酵母菌总数≤100CFU/g(mL),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然而,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结果显示,部分膏霜类产品因微生物超标被判定为不合格,其中霉菌污染和细菌总数超标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深入研究膏霜类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问题,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膏霜类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一)污染来源

1、原料污染

原料是微生物污染的首要环节。天然植物提取物、动物油脂、水解蛋白等天然原料,在采集、加工、储存过程中易附着土壤、空气或环境中的微生物;而甘油、丙二醇等化工原料若纯度不足或储存不当,也可能滋生微生物。此外,水作为膏霜类产品的主要溶剂,若生产用水未经过严格的纯化处理(如反渗透、紫外线消毒等),其中的细菌、霉菌孢子等会直接进入产品。

2、生产环境与设备污染

生产车间的空气、地面、墙壁、操作台等环境因素,以及乳化锅、管道、灌装机等生产设备,是微生物交叉污染的重要载体。若车间空气净化级别不足(如未达到十万级或万级标准),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随气流落入物料;设备清洁消毒不彻底,尤其是管道接口、阀门、搅拌桨等易残留物料的部位,会形成“ 生物膜” ,导致微生物持续污染后续产品。

3、操作人员污染

操作人员的手部、头发、衣物及个人卫生习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手部未彻底清洗消毒、佩戴饰品、化妆或留长指甲,均可能将皮肤上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带入物料;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咳嗽、打喷嚏等行为,也会造成空气传播污染。

4、包装与储存污染

产品包装材料若未经过消毒处理,或包装过程中密封不严,会导致微生物侵入;成品在储存过程中若温湿度控制不当(如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微生物繁殖;此外,产品开封后,消费者使用时的反复接触也会引入微生物,导致二次污染。

(二)污染危害

1、产品质量恶化

微生物在膏霜类产品中生长繁殖时,会分解其中的营养成分,导致产品出现分层、变色、异味、结块等变质现象,失去原有的使用性能,直接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2、消费者健康风险

这是微生物污染最严重的危害。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会引发皮肤红肿、瘙痒、毛囊炎、脓疱疮等感染性疾病;霉菌及其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长期接触还可能对人体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潜在损害。对于婴幼儿、敏感肌人群等特殊群体,此类风险更为突出。

3、企业品牌危机

微生物超标的产品一旦流入市场,不仅会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如召回、销毁、罚款),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降低消费者信任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膏霜类化妆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策略

(一)严格原料质量管控

建立原料供应商审核机制,选择具备合法资质、质量管控体系完善的供应商,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计,核查其原料生产过程的卫生条件;要求供应商提供每批次原料的微生物检测报告,确保原料符合化妆品原料微生物限度标准。每批次原料入厂后,企业实验室需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微生物指标进行抽样检测,不合格原料一律拒收,从源头切断污染途径。在生产中,天然原料在使用前需经过纯化、过滤、灭菌(如高温灭菌、微波灭菌、超声波灭菌等)处理;生产用水需采用“ 预处理 .+ 反渗透+紫外线/臭氧消毒” 的纯化工艺,确保水质达到纯化水标准。原料储存时应分类存放,控制储存环境的温湿度(如温度 ≤25C ,相对湿度 ≤65% ),并遵循“ 先进先出” 原则,避免原料长期储存导致微生物滋生。

(二)优化生产环境与设备管理

膏霜类化妆品的乳化、灌装等关键生产区域应达到万级空气净化标准,辅助区域达到十万级标准;车间应设置合理的通风换气系统,采用初效、中效、高效三级空气过滤,同时配备紫外线消毒或臭氧消毒设备,定期对车间空气、地面、墙壁进行消毒。制定生产设备的清洁消毒 SOP(标准作业程序),明确清洁步骤、消毒剂种类(如 75% 乙醇、过氧乙酸、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消毒频率及验证方法;设备使用后应立即清洗,去除残留物料,再进行消毒处理,对于管道类设备可采用 CIP(原位清洗)系统进行自动化清洁消毒,避免人工清洁不彻底的问题。此外,定期对设备进行微生物检测,确保清洁消毒效果。在灌装环节采用无菌灌装技术,通过隔离罩、正压环境等措施,防止外界微生物污染;对于易受污染的物料,可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符合国家标准的防腐剂(如尼泊金酯类、苯氧乙醇等),但需严格控制防腐剂的用量,避免对消费者造成刺激。

(三)规范操作人员卫生管理

定期对生产操作人员进行化妆品卫生法规、微生物知识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培训,提高其质量安全意识,确保操作人员熟悉并严格遵守生产卫生规范。严格要求操作人员进入生产车间前需更换无菌工作服、工作鞋,佩戴口罩、帽子,头发、胡须不得外露;手部需经过“ 洗手-消毒-烘干” 的流程,必要时佩戴无菌手套,且每小时需重新消毒一次;禁止操作人员在生产车间内饮食、吸烟、化妆或携带个人物品。同时,操作人员需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定期进行体检;若出现发热、咳嗽、皮肤伤口或感染等症状,应立即调离生产岗位,待康复后经检查合格方可重新上岗。

(四)完善包装与储存环节控制

选择具有良好阻隔性的包装材料(如玻璃瓶、铝塑复合管等),包装材料入厂后需经过紫外线或臭氧消毒处理;包装过程中应确保密封严密,防止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成品仓库应保持干燥、通风,温度控制在 15-25C ,相对湿度 ≤65% ,并配备温湿度监测设备,定期记录温湿度数据;成品应分类存放,避免与原料、半成品混放,且堆放高度适中,防止包装破损。每批次成品出厂前,需进行微生物指标全项检测,包括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及致病菌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厂;同时,建立成品追溯体系,确保出现质量问题时可及时召回。

四、结束语

膏霜类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原料、生产、人员、包装、储存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产品污染。生产企业应树立“ 预防为主、全程控制” 的质量安全理念,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原料管控、优化生产环境、规范人员操作、完善检测手段,从根本上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晓冲,王娜娜,孙晓,等.化妆品中机会致病菌污染情况及风险评估[J]. 香料香精化妆品,2024,(06):1- 5+68 .

[2]鲍方名,李倩,谢逸人,等.2018—2020 年苏州地区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J].卫生研究,2023,52(02):309-312.

[3]张静,刘绪平,易路遥,等.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其防腐剂使用情况分析[J].日用化学工业,2020,50(10):698-703+710.

[4]陈倩,陈昭斌.抗微生物技术在化妆品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0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