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指导的策略探索

作者

万桥

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艾溪湖中学 330012

引言: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将阅读与写作割裂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需求。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应注重其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读写一体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教学理念,强调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在写作中深化理解与表达。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读写一体化”指导策略,以期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一、“读写一体化”概述

“读写一体化”并非简单地将阅读与写作并置,而是强调二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关系。阅读是信息输入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获取语言知识、思想情感与表达方式;而写作则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形成个性化的表达。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实践活动,阅读为写作提供素材与范式,写作则反哺阅读,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主张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表达,实现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与文化理解的提升。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有助于构建完整的语言学习体系,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能。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的指导价值

首先,“读写一体化”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规范、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在写作中模仿与创新。这种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互动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言表达习惯。

其次,这一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本的结构、主旨与情感表达,而写作则要求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这种双向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使其在语言学习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知。

最后,“读写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课程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经典文本,学生可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而通过写作表达,学生则能将这些文化元素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容,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的指导策略

(一)结合学生情况,精选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择在“读写一体化”教学当中有着基础性作用,它会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输入的质量以及写作输出的深度。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与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兴趣取向存在着阶段性特征,所以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文本的思想性、语言规范性以及与写作能力培养的契合度。另外,阅读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语言表达要规范、准确,方便学生进行模仿与迁移。文本的题材和体裁要多样化,涵盖记叙、说明、议论等多种文体,以此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和表达方式。

(二)提供导读引导,挖掘文本信息

导读环节是“读写一体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进而为写作奠定基础的重要步骤。教师应在阅读前设置明确的引导目标,帮助学生建立阅读预期,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导读的内容应聚焦于文本的核心要素,如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修辞手法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语言表达规律的认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语言风格,提升其语言鉴赏能力,为写作提供模仿与创新的范本。在导读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其分析与归纳能力,使其能够从文本中提取有效的写作元素,并为后续的写作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织阅读讨论,激活写作灵感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主题、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交流,以此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讨论应该具备开放性和启发性,要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观点与情感体验,从而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通过集体讨论,学生能够借鉴他人的理解角度与表达方式,进而拓宽自身的写作思路,提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讨论内容与写作任务相衔接,引导学生把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内容,实现由输入到输出的自然过渡。另外,讨论要注重逻辑性与条理性,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为其写作提供结构与内容上的支持。

(四)鼓励写作实践,组织个性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逐步提升其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写作任务应具有层次性,从片段写作到完整成文逐步推进,兼顾语言规范性与表达创造性。同时,应注重写作内容与阅读文本的关联,使学生在写作中自然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尊重其语言风格与写作视角,避免统一模板化写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创作热情。个性化写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能促进其思维深度与情感表达的发展。

(五)注重评价反馈,优化指导过程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写作的优势与不足,为其改进提供明确方向。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涵盖语言表达、结构安排、内容深度、逻辑性等多个维度,既关注语言的准确性,也重视表达的创新性与思维的深度。反馈应具有针对性与建设性,避免笼统性评价,应具体指出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同伴互评与自我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其写作反思能力与修改意识。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应注重语言的引导性,以积极、鼓励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促使其在不断修改与完善中提升写作水平。

四、结语

“读写一体化”作为一种融合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教学理念,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精选阅读材料、提供导读引导、组织阅读讨论、鼓励写作实践以及注重评价反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促进其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持续探索与完善“读写一体化”的实施路径,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中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程艳丽 .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指导的策略探索 [J]. 读写 算 ,2021,(36):46-48.

[2] 汪朝琴 .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指导的策略探索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0,(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