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语文:构建高三学生个性化备考方案的技术路径与教学实践

作者

蔡燕华

广东省茂名市田家炳中学  525000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AI 技术逐渐融入语文教学领域,为高三语文备考带来了新的契机。在传统备考模式下,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需求,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而 AI 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分析功能,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把握,从而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备考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备考效率,更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契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1]。统编版教材作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活动为 AI 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探索 AI+ 语文的高三个性化备考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AI 助力高三语文备考的技术路径

1. 学情分析

在高三语文复习中,文言文专题是重点和难点,其中常见 120 个文言实词的掌握尤为关键。AI 智能测评系统可针对这一专题,对学生的日常练习、模拟试卷中涉及的文言实词题目进行全面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能精准识别学生在“爱”“安”“被”等实词的多义项辨析、古今异义理解、词类活用判断等方面的薄弱环节,生成详细的学情报告。例如,通过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对“兵”在“收天下之兵”(兵器)和“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中的含义混淆,对“病”在“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的古今异义理解不到位。教师根据学情报告,为不同学生制定针对性辅导计划,如为实词多义项辨析薄弱的学生推送 120 个实词高频义项对比表及典型例句练习,为词类活用掌握不牢的学生推送专项讲解视频。

2. 资源推送

AI 系统依据学情分析结果,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复习资源。在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中,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论证结构分析能力弱的学生,系统推送教材中典型论述文(如《反对党八股》)的论证结构图解、分析方法微课,以及近年高考真题中同类文本的强化练习;对于文学类文本中人物心理描写赏析困难的学生,推送教材中《红楼梦》《祝福》等经典篇目人物心理描写的赏析文章、答题技巧总结,以及相关模拟题训练。这些资源紧扣高考考点,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解题能力。

3. 智能批改

高考作文备考中,AI 批改系统能发挥高效作用。当学生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写作时,系统从立意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结构是否严谨(如是否采用“引—议—联—结”模式)、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恰当运用教材中林则徐、文天祥等素材)、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维度进行批改。例如,指出某篇作文仅列举事例而缺乏分析,建议结合“论述类文本论证方法”专题所学进行道理论证;提示某段语言口语化严重,可借鉴教材中议论性散文的严谨表达。同时,系统给出评分及提升方向,助力学生针对性改进。

二、基于AI 的高三语文个性化备考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AI 技术与高三语文备考的融合,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通过个性化教学实践,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1. 文言文复习:强化语言建构与文化传承

文言文专题复习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升。AI系统针对 120 个文言实词的精准测评,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文言知识网络提供了可能。从语言建构看,系统推送的“一词多义思维导图”“古今异义对比表”,帮助学生在辨析“使”“遗”等实词的不同用法中,掌握文言词汇的系统性,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语言解码能力,符合语言学习“积少成多、融会贯通”的规律。从文化传承角度,AI 在解析“道”“德”等实词时,附加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内涵演变,如“道”从“道路”到“治国之道”再到“人生准则”的发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呼应新课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实践表明,经过AI 辅助复习,学生文言文阅读得分提高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2. 现代文阅读:促进思维发展与审美体验

现代文阅读复习中,AI 技术助力学生思维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在论述类文本复习时,AI 推送的论证结构分析训练,引导学生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角度拆解文本,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例如,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AI 生成的论证思路图,帮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迁移运用到高考真题解析中。在文学类文本复习中,AI 推送的《边城》《荷塘月色》等文本的审美赏析资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的含蓄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在分析高考文学类文本时,能更敏锐地捕捉审美要素,思维的深刻性与审美敏感度同步增强。

3. 写作训练:提升创造能力与表达素养高考写作备考强调将教材素材转化为个性化表达。 AI 批改系统对“责任与担当”主题作文的反馈,推动学生在立意、素材、表达上实现突破。系统提示学生将《屈原列传》中屈原的坚守、《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胆识等教材素材,结合当代抗疫英雄事迹进行创造性运用,避免素材陈旧。在修改过程中,学生需调动语言知识储备,规范表达、优化结构,这一过程强化了语言建构能力,也培养了“以古鉴今”的创造思维。多次训练后,学生能写出立意新颖、表达流畅、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作文,符合新课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要求。

结语

AI 技术为高三语文个性化备考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精准学情分析、个性化资源推送和智能批改,有效提升了复习效率与核心素养培养质量。但需注意,AI 只是辅助工具,教师需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融入人文关怀。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其与高三语文教学的融合将更深入,为学生高考备考和语文素养提升提供更有力支持。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让 AI 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推动高三语文教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香娇 . 从 2025 八省联考看高三语文备考新思路 [J]. 教学与高考,2025(1):45-50.

[2] 尚军 . 智绘语文新景,赋能教育新程——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索 [J]. 陕西省西安中学学报,2025(3):32-35.

作者简介:蔡燕华,女,汉族,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