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馆校合作” 思政实践教学机制
陈钧芩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12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效果关乎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偏重理论教学的模式已难满足需求,而展陈馆丰富的实物、实景资源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与思政课形成天然互补。因此,创新 “馆校合作” 思政实践教学机制,挖掘利用展陈馆资源,成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指导理念:突出主动转变
展陈馆的教育方式可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获取知识、感悟价值,弥补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枯燥。但目前展陈馆无向学生提供专门系统化服务的义务,院校需主动作为。某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团队分析学生知识结构与兴趣点后,发现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理解抽象,遂主动与当地生态文明主题展陈馆沟通合作。双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参观学习方案,从知识普及到案例分析,充分调动展陈馆各类资源。此举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理解更深,展陈馆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为思政教学注入新活力。
二、总体思路:把握两个关键
1. 推动合作向深度转变
常规 “馆校合作” 多停留在表面,如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提供宣传资料,未充分挖掘潜力。在教学资源上,博物馆有珍贵文物和一手资料,学校有专业理论团队,可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上,博物馆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可为教师提供借鉴,教师的理论逻辑能帮讲解员提升深度。以上海某高校与当地历史博物馆为例,讲解员参与教学研讨,学习历史事件与思政理论结合方法,教师向讲解员传授教学方法与理论框架,双方还共同开发以本地历史为线索的思政选修课,效果良好。
2. 形成互联互补互动机制
首倡地展陈馆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展陈内容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相关,为合作提供切入点。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讲解志愿服务,学生在准备内容时深入学习该思想并传递给参观者;展陈馆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指导。此外,双方可联合举办主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师生、工作人员探讨生态文明热点问题,形成研究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和展陈,实现互联互补互动。
三、工作内容:搭建三个平台
1. 集体备课执行参与平台
集体备课能提升教学质量。某高职院校定期邀请当地生态展陈馆讲解人员和内容管理人员参与思政集体备课。在一次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备课中,展陈馆人员带来实地调研的最新生态保护案例,学校思政教师从理论层面分析,将案例与教材知识点结合,还共同探讨如何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小组讨论、撰写心得等教学活动。这一方式更新了教学内容,交流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备课质量与效率。
2. 资源共享传播交流平台
展陈馆在地方生态资料收集整理上有优势,如生态照片、历史文献、视频资料等;学校在理论研究、政策解读方面实力较强。双方可建资源共享网站,展陈馆上传资料供师生下载,学校分享理论成果和政策解读为展陈馆提供支持;还可设专人负责资源搜集交流,定期举行会议介绍最新资源成果,促进高效利用。
3. 共考共评共惠考评平台
共考机制构建:某高校与当地科技馆共同制定考核标准,明确学生需掌握科学知识及理解科学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点,考核展陈内容与思政理论结合理解程度及教学方法、效果等;实施统一考核程序,在计划制定、过程管理、成果评价阶段均有相应举措,如成果评价采用多元化方式。
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制定详细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分阶段计划;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与信息技术部门、技术公司合作开发软件系统强化技术支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资源共享等制度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平台,提高认知度和使用率。
四、具体任务:抓好四个环节
1. 筹备发展阶段
建立共建工作小组是合作基础。某高职院校与当地红色纪念馆合作,选派思政骨干教师、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及纪念馆资深讲解员、研究人员组成小组,并制定职责说明书。学校人员负责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框架和组织实践活动;纪念馆人员负责提供历史资料、设计讲解方案和培训学生。明确职责避免了推诿,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实施阶段
制定实践教学任务与计划需考虑思政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某高校与当地艺术博物馆合作,根据不同学期思政教学重点制定计划,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组织学生参观传统艺术展览,通过艺术作品道德寓意和人文精神加深理解。构建 “双师制” 导师组,学校教师从理论解读艺术作品与思政教育联系,博物馆人员讲解创作背景和表现手法。在 “文化自信” 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内涵和重要性,讲解员介绍本土艺术作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3.完结阶段
考评机制是保障合作质量的关键。某高校与当地自然博物馆合作后,围绕“投入、实施、评估和奖励” 制定考评机制。人员投入上考核教师和工作人员
的参与时间、精力和专业能力;活动实施上评价组织、方法和学生参与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成绩、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等;奖励机制对优秀者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每学期末全面考评,据结果改进教学。
4.反思改进阶段
馆校双方根据考评结果分析合作问题。如发现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积极性不高,经调查是教学形式单一所致。双方遂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互动环节,同时加强引导激励,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保障长效合作机制良性运行,提升教学质量。
五、推进措施:明确五个要点
1.构建馆校合作新模式
创新合作模式可提高效果。某高校与当地多个文化场馆建立长期合作,探索 “项目驱动式” 模式,如共同开展 “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 项目,学校师生进行理论研究和调研,场馆提供场地、文物资料并参与成果展示推广,双方合作更紧密,实现互利共赢。还可探索 “课程共建式” 模式,共同开发思政实践课程,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2. 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合作常态化的保障。某高校与当地科技馆签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规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沟通会议商讨问题和计划;建立合作项目计划制度,制定详细项目计划;签订资源共享协议规范范围、方式和流程,保障合作持续稳定推进。
3.打造优秀人才团队
加强人员培训与发展很重要。某高校与当地历史博物馆共同组织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和讲解员培训思政理论、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技巧等;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教师到博物馆挂职,博物馆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观摩和讲座,通过相互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4.强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
某高校成立社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馆校合作、思政实践教学等问题。中心组织教师调研,分析合作中合作模式单一、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通过研究提出 “多元主体协同” 合作模式、“资源共享与整合” 机制等创新观点和方案,并应用于实践,推动思政实践教学创新发展。
5.完善科学考评制度
科学考评制度能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考评需结合馆校实际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考核计划执行、方法运用、活动组织等情况;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成绩、道德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合作机制评估考核沟通协调、资源共享、项目推进等情况。根据考评结果调整合作方式和教学策略,持续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 “馆校合作” 思政实践教学机制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上述多方面举措,能构建高效可持续的教学体系,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认同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未来需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机制以适应时代和学生需求。
课题项目:本文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馆校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课题立项号:20D55)的阶段性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