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场景协同驱动的“行走思政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田爱萍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以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改革创新被提升至国家教育战略高度。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推动思政教育“向实践场景延伸、向社会资源借力”。以湖湘文化为根基推进“两个结合”,通过“我的韶山行”“芳草计划”等项目打造“湖湘红”沉浸式基地矩阵,为“行走思政课堂” 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鲜活样本。本文“行走思政课堂”实践教学新范式突破传统课堂物理边界,以场景化、体验式教学为核心,将红色资源、企业实训、法治场景等社会场域转化为育人载体。这种范式既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也契合了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成为破解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脱节”困境的重要路径。
二、开展“行走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回应国家战略与教育政策导向
党的二十大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2024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指示,要求“守正创新推动内涵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行走思政课堂通过社会场景浸润(如红色基地、企业车间),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使学生深刻领悟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破解传统思政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前思政课存在学生参与度低、 资源利用率低、 育人实效 主要原因是理论太抽象,老师和学生互动少,还缺少社会实践 赋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摸得着、感受深”,既能提升参与热情, 又 堂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主动思考,没什么感情投 通过实地考察红色基地或企业车间,把抽象概念如“中国特色 的问题通过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增强双向交流; 产业调研,填补课堂局限。技术赋能进一步强化了体验效果, 如利 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和认同,从而全面提升教学实效。
三、目前高校“行走思政课堂”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一)组织管理缺乏系统化
一是实践学时与学分标准不统一,高校执行差异大,部分院校未明确实践学分,高职院校甚至将实践作为课堂附属环节,缺乏硬性要求; 二是师资与规模不匹配,思政课教师数量增长滞后于学生规模,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个性化、小班化,教师沦为“带队者”,课堂沦为“参观游览”;三是部门协同不足,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处、院系等各自为阵,实践选题重复,资源浪费严重;四是考核标准模糊,缺乏统一量化指标,多采用 “合格/ 不合格” 等级制,难以反映学生实践过程与情感转变,挫伤参与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一是覆盖面有限,重点院校依托经费优势普遍实现全员参 而多数普通高校因资金不足仅能覆盖部分学生,导致实践教育资源的校际 践机会未能实现普惠性分配;二是形式化严重,为节省人力与管 完成”的简化模式,缺乏过程监督与专业指导,作业抄袭率居高 最终沦为 “纸上谈兵”的无效训练;三是内容空心化,实践目标设定模糊不清,项目设 论形成有效衔接,过度强调报告格式等表象要求而忽视能力培养内核,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 重割裂,形成“两张皮”式的结构性矛盾。
(三)大中小一体化衔接断裂
一是缺乏共享基地: 体化实 人力和场地投入,仅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建成示范点,多数地区受经费紧张、 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生实践机会受限;二是资源 却对中小学封闭管理,缺乏跨校际、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平台和 三是内容同质性高:各学段实践形式(如研学旅行、博物 认知发展螺旋递进的课程体系,甚至出现低年级内容高于高年级的倒置现 多次后产生 “审美疲劳”,实践获得感显著不足。
四、构建多维场景协同驱动的“行走思政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构建“六个课堂”实践体系
“行走思政课堂 ”实践教学就是要把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让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要为新时代思政课打开视野,就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 以“六个思政”(党建思政、课程思政、环境思政、劳动思政、学生思政、教师思政)为维度,就是打破“坐而论道”的传统课堂模式,让课本内容实起来,让理论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的真听、真看、真感受了解真实社会,从而完成知识的外化和思想的内化,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

(二)创新“三维协同”运行机制
1. 空间协同:构建立体化场域链
整合“校内课堂—校外基地—虚拟空间”三大教学场域,构建层层递进、虚实融合的闭环教学模式。具体实践上,以红色教育为例:首先,在校内课堂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为学生打下认知基础;随后,组织学生赴杨开慧纪念馆等校外实境教育基地,通过“情景剧演绎 + 现场导学”的沉浸式体验深化理解;最终,借助 VR 技术复现革命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复盘”,完成反思与升华。这一闭环路径贯穿理论学习、实境体验与技术模拟,有效提升了教学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2. 主体协同:建立多方联动网络
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方联动的机制。政府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比如让红色场馆免费开放,给企业的实训活动发补贴,帮助教育基地更好地推广和运营; 企业选有经验的技术师傅走进校园,一对一教学生技能,帮他们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司法机关提供“模拟法庭”的实景教学资源,包括模拟开庭、分析案例等,让学生更懂法律实践;公益组织参与设计生命安全实训课程,比如急救演练、灾害应对办法,保证实训内容贴合实际需要。最终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效果共评的联动模式,让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评价协同:完善三维度体系
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定期交打卡记录和反思日记,跟踪他们的参与情况。比如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后,学生要写下自己的感受、学到的东西和行为变化,老师根据这些随时了解情况,给出反馈。
结果性评价:用“红色故事宣讲视频”“模拟法庭辩护词” 等具体成果,评估目标有没有达成。这些成果能体现知识运用、技能掌握和创新表达,交上来后,评审小组按标准打分,并给出改进建议。情感态度评价:设计固定的问卷,统计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价值认同和社会责任感。问卷里有选择题和开放题,收集数据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态度的变化,进而优化课程。
(三)设计“梯度适配”分学段内容
小学阶段:以“感知体验”为主,开展红色故事绘本共读、观察校园周边环境、学唱革命歌曲、探索自然游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接互动培养爱国情感和环保意识。
中学阶段:以“认知深化”为主,组织红色基地研学、社区法治宣传、模拟法庭、环保志愿服务等实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责任和法治精神。大学阶段:以“实践创新”为主,开展企业技术攻关中培养工匠精神、研究生态保护课题、做创业孵化项目、研究可持续发展等活动,推动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四)搭建“技术赋能”实践保障
1. 技术创新
一方面主要采用 VR 模拟和实地教学结合的模式。比如应急救援课上,先用 VR 模拟地震逃生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紧急情况下该怎么反应,再由蓝天救援队的专业人员教实地操作,包括规划疏散路线、使用救援工具,这样能有效提高技能熟练度。这种模式不仅能增强学习效果,还能降低训练风险,让学生在安全的虚拟环境里反复练习关键动作,再用到真实场景中。 另一方面建可以一个 “行走思政课堂” 线上平台,把红色基地的讲解视频、企业技术师傅的访谈等数字材料放上去,像革命历史纪录片、行业专家的分享,让线下实践和线上学习能结合起来。平台可以通过手机或网站访问,学生随时能看学习资源、参与互动讨论,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2. 实践保障
通过将实践教学作为必修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科生需完成 2 学分、专科生需完成 1 学分的硬性要求(制度保障);设立专项经费并建立科学分配机制,确保所有学生均能平等参与实践活动,避免因经费短缺制约项目质量(经费保障);打破院系行政壁垒,整合全校师资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建立选题审核与定期研讨机制,有效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师资保障),从而在制度、资源、师资三大维度协同发力,系统保障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多维场景协同” L 价协同这三大核心机制,再加上分学段的细致内容设计,为 决办法。 空间协同方面,整合红色场馆、社区基地、 企 线下结合的教学场景;主体协同方面,努力推动学校、 ,形成育人合力;评价协同方面,建立覆盖活动全 同机制,比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鼓励企 比如开发适合手机使用、操作方便的简易 VR/AR 教 课堂” 更规范、更常态、更高质量地发展,为大中小学思政教 广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 全面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的工作方案 [Z]. 202
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求是 , 2020(17):4-16.
[3]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N]. 人民日报 , 2024-05-12(01).
[4] 高丽 . 立足本土文化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J]. 新教育 , 2025(01):13-15.樊凯, 袁阳, 梁存珍. 探索高校思政课“行走课堂 育人新模式[J].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5,33(02):85-90.
[5] 陈伟萍, 张任杰 . 基于“三维二联、一心四合” 模式的思政互融课堂实践 [J]. 中国德育, 2024(22):77-80.
[6] 江胜锋 . 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提升育人实效 [N]. 新华日报 , 2025-01-16(015).
[7] 马春梅 , 岳沭名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行走的思政大课堂探索与实践 [J]. 三角洲 , 2025(02):152-154.
[8] 杜斌 , 应混娇 . 行走的先锋课堂: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践型大思政教育的十年探索 [J]. 中国德育 ,2025(01):61-63.
[9] 夏智伦. 守正创新推进湖湘特色 “大思政课”体系建设[J]. 新湘评论, 2024(14).
[10] 中国教师报。 夏智伦:高质量推进 “大思政课”改革创新 [N]. 2024-05-08.
11] 徐超 . 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24(06):142-14
[12] 张立辉, 吴桃 . 高校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大思政课” 的三重意蕴 [EB/L-4 14.
[13] 教育部.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Z]. 2018.
[1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8
作者简介:田爱萍(1988.08-)女,汉族,株洲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系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多维场景协同驱动的‘行走思政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5CSSKKT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