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融合
陈玲霞
东乌珠穆沁旗第一幼儿园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026300
摘要: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幼儿园教师把这份文化瑰宝巧妙融入教学活动,能够让幼儿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并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文章立足幼儿园教育实践,探究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运用,梳理教学创新思路,以期为幼教领域开拓新视角。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教学活动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很多传统文化被不断更新迭代的电子设备及层出不穷的现代化数据所取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与沉淀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将传统文化与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还能良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并对幼儿身体、情绪、认知以及个性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融合的意义
(一)培养民族认同感
幼儿园精心选取传统文化精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1]。教师带领幼儿诵读经典、演绎故事、制作手工,使传统文化走进幼儿生活。沉浸式学习经历,潜移默化地构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情感。
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对幼儿园开展民族教育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应把握教学机会,引导幼儿了解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认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重要性。教学活动中可融入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卓越成就,滋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提升文化自信
幼儿园围绕传统节日、节气、民间艺术、经典故事、古诗词等资源开发出具有有趣味性、适宜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2]。例如将春节、端午节等节日习俗转化为手工、游戏等活动;把京剧脸谱、剪纸艺术引入艺术领域;将经典故事改编成幼儿戏剧表演等,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传统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传承魅力,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将这些美好体验在幼儿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三)促进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为幼儿园课程注入深厚内涵[3]。从《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到剪纸、泥塑等民间技艺,再到节日习俗、礼仪规范等传统美德,无不助益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融合的路径
(一)课程内容融入
1.经典诵读
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幼儿时期是文化熏陶的黄金阶段,幼儿园教育肩负着传承文明火种的使命。童蒙养正、启智润心,传统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教师精选《论语》《弟子规》等经典作品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巧妙融入游戏活动与生活情境,既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又能培育其文化素养,让中华文化基因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例如可以通过经典诵读、创意情景小剧或以韵律操方式,配以打击乐器,引导幼儿边动作边诵读等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到孩子们的内心,使他们能够真正意义上培养仁爱、诚信、尊师、孝顺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优秀品质;
2.名人故事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历史名人故事教学,可以挑选适合幼儿理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铁杵成针、孔融让梨的故事,运用情景剧表演、绘画创作等形式,生动展现故事场景。这些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简单且蕴含深刻道理,符合幼儿认知水平与价值观培养需求,并可以利用这些形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绘画创作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方式创新
1.情境化教学
幼儿园传统文化情境教育注重整体氛围营造,通过情境式教学,让幼儿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活动室用灯笼、春联、鞭炮(模型)、粽子、剪纸以及一些古装汉服等传统元素布置,让幼儿在充满传统元素的环境中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促进其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2.游戏化教学
幼儿园传统文化游戏教育需要系统化设计,教师可以打造“传统游戏嘉年华”主题游戏活动,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构建全面的游戏课程体系。(1)投壶游戏区域设计分层。教师在活动室划分六米见方的专属场地,铺设防滑地垫。场地四角摆放传统木质投壶,壶身漆以红色,壶口直径分别为15厘米、12厘米、10厘米,对应不同年龄段。投掷用的小箭采用软木材质,长度20厘米,箭头包裹海绵,保证安全性。小班幼儿站在一米线,采用双手投掷方式;中班幼儿位于一米五标线,练习单手投掷;大班幼儿挑战两米距离,尝试转身投掷。教师现场示范标准动作——右手持箭,左脚向前,沉肩抬臂,轻抛急收。每位幼儿每轮投掷五次,教师记录命中次数,给予鼓励表扬。(2)猜灯谜活动融入季节特色。教师在教室东墙设立“灯谜长廊”,张贴100余条传统灯谜,配以彩色插图。谜语内容进行分类,小班设置日常用品谜语,如“一物生来有四方,装进东西才显长”(盒子);中班增添动植物谜语,如“小小绿叶片,浮在水面边”(荷叶);大班编排传统文化谜语,如“五颜六色扎成团,过年过节把它玩”(中国结)。教师准备实物道具、图片卡片,适时提供解谜提示。每次游戏后,教师更换5—8条新谜语,保持内容新鲜度。
3.亲子互动活动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家长参与度,教师安排“亲子传统艺术坊”特色课程,依据季节特点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地点选在开放式活动室,空间布置采用传统装饰,配备多媒体设备,设立作品展示区。四季活动主题各具特色,如春季开展放风筝活动,准备各种形状和图案的风筝,在空旷的公园或广场,家长和幼儿一起绘制并组装风筝后放飞风筝,家长可以给幼儿讲述风筝的历史,如古代风筝等曾用于军可通信等,让幼儿在亲子互动中了解传统文化。夏季体验扎染工艺,教师准备白布、染料、橡皮筋,先由家长示范图案设计,再指导幼儿动手制作团扇、手帕。通过扎染工艺体验活动,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的扎染艺术,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秋季学习中国结编织,教师采购彩绳、珠子,分步骤教授基础结法,亲子配合编织装饰挂件。在亲子互动中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促进手部肌肉的发展与协调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冬季制作面塑作品,教师调制面团、准备工具,带领家长与幼儿捏制传统人物造型。教师编写活动指导手册,制作步骤图示卡片,设计评价表格。活动中教师巡回指导,记录精彩瞬间,建立电子档案。教师每月组织一次作品展示,请家长撰写心得体会,并在家长会上交流分享教育经验。
(三)文化环境创设
1.园区文化建设
幼儿园依据场地特点,设计“传统文化长廊”。以彩绘、展板、幼儿作品等形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用一些典型的元素如灯笼、春联、剪纸等,使幼儿在行走中了解传统节日。
2.班级环境布置
班级文化环境布置强调传统元素渗透,教师设计“民族文化游园”主题空间,把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日常班级环境。门厅位置设置“节令文化墙”,展现二十四节气变化,如立春布置竹子、春笋图案;惊蛰展示雷雨、春雷意象;清明悬挂风筝、柳絮装饰;谷雨陈列油纸伞、水草等元素。活动区域细化文化主题,如美术区提供中国画颜料、毛笔、宣纸等传统工具,展示国画基本笔法;手工区准备剪纸、编织材料,摆放传统工艺品范例;表演区设计戏曲舞台背景,配备简易戏服道具;科学区展示传统农耕工具,种植应季植物;音乐区陈列民族乐器,布置民歌歌谱。教师每周整理维护环境,月度更新主题内容。
结语
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幼儿教育实践已成当代教育创新重点,幼儿园教师精心设计特色课程,在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教育情境等方面创造独特路径。融合教育模式正在孕育富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为幼儿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段雅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J].新智慧, 2024(8):48-50.
[2] 林静.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策略[J].新教育, 2024(17):98-100.
[3] 丁燕明.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融入[J].新智慧, 2024(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