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英语与食育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王莉萍

常州经开区横林小学

引言: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全面落地,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英语学科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其教学目标已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协同培养。与此同时,食育(Food Education)作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通过饮食文化传承、健康习惯养成与科学认知发展,成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英语与食育跨学科融合的意义

(一)促进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协同发展

英语与食育跨学科融合为学生搭建了鲜活的语言实践场景。在探讨健康饮食话题时,学生需运用英语描述食材特征、分析营养结构,在真实语境中强化词汇与语法运用能力。同时,对比中外饮食文化差异,如西方沙拉与中式凉拌菜的异同,能深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这种融合让语言学习跳出课本,使学生在表达饮食观念、传播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步提升。

(二)培养健康素养与科学思维能力

食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饮食观念,而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可助力这一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阅读英文膳食指南、分析食品标签,能以国际化视角理解营养学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讨论“快餐文化”时,学生需用英语搜集数据、论证观点,既锻炼了信息整合能力,又学会用科学方法审视饮食选择。这种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健康问题的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素养。

(三)推动跨学科整合与创新实践

英语与食育的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催生创新实践模式。学生可围绕“设计校园健康餐厅”开展项目式学习,整合英语菜单撰写、数学成本计算、美术装潢设计等多学科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协调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营养搭配的科学性与视觉呈现的美观性,锻炼系统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还为教师提供了跨学科教学范例,推动基础教育向更具整合性与创新性的方向转型。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英语与食育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主题情境创设,激活跨学科兴趣联结

以“环球美食探索”为主题设计单元教学,将英语语言学习与食育文化认知自然融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国家的标志性饮食图片,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食物外观特征,如“French baguettes are longand crispy”“Japanese sushi is colorful with seaweed and fish”。随后开展“小小美食家”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模拟餐厅点餐场景,运用“I’dlike some...”“How much is it?”等句式进行交际,同时结合科学课知识讨论食物营养,例如分析汉堡包中面包提供碳水化合物、肉饼补充蛋白质的特点。在文化拓展环节,学生通过阅读英文绘本《A World ofFood》了解各国饮食礼仪差异,如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这种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既提升英语表达能力,又增强对多元饮食文化的理解,激发主动探索健康饮食的兴趣。

(二)项目任务驱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设计“设计健康校园午餐”项目任务,整合英语、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学生首先通过英语阅读获取《中国儿童膳食指南》核心信息,用简单词汇记录关键建议,如“Eat more vegetables”“Lesssugar and salt”。接着分组进行市场调研,用英语询问食材价格并记录数据,运用数学计算设计成本合理的菜单。在菜品设计阶段,学生需用英语描述菜品名称、食材搭配及营养价值,例如“Our dish israinbow salad with carrots, tomatoes and chicken. It’s rich in vitamins andprotein.”最后通过班级展示会,用英语向评委介绍设计理念,接受同伴提问并改进方案。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健康饮食问题的工具,锻炼了信息整合、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文化对比渗透,深化跨文化理解意识

开展“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主题活动,通过英语载体促进食育文化的深度传播。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中国春节年夜饭和西方圣诞节大餐的图片,用英语对比菜品差异,如“Chinese dumplings symbolizereunion”“Western turkey represents gratitude”。 在 课 堂 讨 论 环 节,学生用英语分析饮食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例如“Chinese peopleuse chopsticks to share dishes, showing family unity”“Westerners useindividual plates, reflecting independence”。课后延伸活动中,学生尝试用英语制作双语食谱,将中国传统美食如“宫保鸡丁”的英文翻译与制作步骤相结合,并向家人介绍菜品的文化寓意。这种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文化隔阂,在语言学习中建立文化自信,同时理解健康饮食的共性原则,如均衡营养、适量饮食。

(四)家校社协同,拓展实践应用场域

构建“家庭健康饮食周”实践活动,形成英语与食育融合的立体化学习网络。教师发放英文版《家庭健康饮食打卡表》,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记录每日饮食情况,并用英语简单描述食物种类和感受,如“We had steamed fish for dinner. It’s delicious and healthy.”周末组织线上分享会,学生用英语展示家庭饮食照片,交流健康饮食心得,例如“Myfamily eats more fruits now because they give us vitamins.”社区层面,学生参与“健康饮食宣传员”志愿服务,用英语向邻居发放自制双语健康饮食小贴士,如“Drink more water instead of sugary drinks”“Choosewhole grains for breakfast”。这种家校社联动模式将课堂学习延伸至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交际中巩固英语知识,同时将健康饮食理念转化为日常习惯,实现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浪潮中,英语与食育的跨学科融合不仅是对传统学科边界的突破,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让语言成为理解世界的钥匙,让饮食文化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通过主题情境的沉浸式浸润、项目任务的实践性驱动、文化对比的思辨性深化以及家校社的协同性拓展,学生得以在英语表达中触摸饮食文化的温度,在食育实践中锤炼语言运用的能力,最终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与“健康生活与责任”的双向滋养。这种融合模式不仅为小学英语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跨文化理解与终身健康意识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韦春桃 , 梁文华 . 茶文化与英语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 [J]. 福建茶叶 ,2025,47(07):133-135.

[2] 张红梅 . 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主题选取的原则和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25,(2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