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叙事”能力与幼儿深度学习的关联研究
南吉草 赵永芳 周毛吉
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一、引言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浅层学习”现象普遍存在——幼儿在活动中多被动跟随教师指令,如“按模板拼搭积木”“模仿教师绘画”,缺乏主动探究与深度思考;而深度学习强调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持续尝试解决、建构个性化经验”,如在科学探究中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原因”再到“迁移应用”。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教育叙事”能力
教师教育叙事能力是教师围绕幼儿在教育场景中的具体行为,开展“观察记录—反思解读—反馈引导—总结提炼”的专业能力,核心包含三个维度:
1. 观察捕捉能力:精准捕捉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细节,而非仅记录“表面行为”;
2. 反思解读能力:透过幼儿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学习需求、思维特点与发展水平解读出“在探索结构稳定性”);
3. 反馈引导能力:基于解读结果,以幼儿易懂的方式提供支持,推动学习深入,而非简单评价“好/ 不好”。
(二)幼儿深度学习
幼儿深度学习是幼儿在主动参与、持续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经验建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学习状态,具有三个核心特征:
1. 主动性:幼儿基于自身兴趣发起学习,如主动提出“为什么树叶会变黄”并尝试寻找答案;
2. 持续性:幼儿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如在“让纸船装更多积木”的探究中反复调整船型;
3. 建构性:幼儿将新经验与已有经验联结,形成个性化认知,如从“积木搭建”迁移到“桥梁设计”的结构认知。
三、教师教育叙事能力与幼儿深度学习的内在关联
(一)观察捕捉能力:为幼儿深度学习“找准起点”
幼儿深度学习始于对“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的关注,而教师的观察捕捉能力决定了是否能发现幼儿的“学习起点”。若教师仅关注“预设活动目标”,忽视幼儿自主发起的探究,如幼儿在自然角专注观察蚂蚁搬食物却被教师打断“去做手工”,则会错失幼儿深度学习的契机;反之,教师若能敏锐捕捉这一细节,记录“幼儿蹲在自然角 15 分钟,反复用小树枝引导蚂蚁走向食物”,便能以“蚂蚁搬食物”为起点,支持幼儿开展“动物搬运方式”的深度探究。
(二)反思解读能力:为幼儿深度学习“理清方向”
幼儿的深度学习常表现为“看似无目的的重复行为”,若教师缺乏反思解读能力,易误判为“调皮或无聊”。例如,幼儿反复将水从不同高度倒入杯子,教师若解读为“玩水捣乱”,可能制止该行为;而具备反思解读能力的教师会意识到,幼儿是在探究“水位高度与水花大小的关系”,进而通过提问“你发现水位高的时候,水花和水位低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无序玩水”走向“有目的的科学探究”,推动思维从“感知现象”向“分析规律”进阶。
(三)反馈引导能力:为幼儿深度学习“提供支架”
幼儿在深度学习中易因“能力不足”或“思路受阻”停滞,教师的反馈引导能力是推动学习持续的关键。例如,幼儿在“搭建高塔”时因“塔总倒塌”想放弃,教师若简单说“再试试”,难以有效支持;而基于教育叙事的反馈会先回顾观察到的细节(“你刚才把大积木放在上面,小积木放在下面,塔就倒了”),再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果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会不会更稳”),为幼儿提供“结构调整”的思维支架,帮助幼儿突破难点,实现深度学习的持续性。
四、提升教师教育叙事能力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聚焦“观察捕捉”:建立“细节化叙事记录”机制
1. 培训观察技巧:通过“案例对比”培训教师区分“表面记录”与“细节记录”,如将“幼儿在画画”(表面)优化为“幼儿用红色蜡笔在纸上画圈,边画边说‘这是太阳,要画大一点才暖和’”(细节),捕捉语言、动作与意图的关联;
2. 提供叙事记录模板:设计“幼儿行为—环境互动—我的疑问”三栏式记录模板,引导教师系统记录
(二)强化“反思解读”:开展“集体叙事研讨”活动
1. 定期组织叙事研讨:每周选取 1-2 个典型叙事案例,教师轮流分享“幼儿行为记录”与“初步解读”,其他教师补充不同视角,如针对“幼儿反复推倒积木”,除了“探索稳定性”的解读,还可补充“可能在释放情绪”“想引起同伴关注”等视角,帮助教师全面解读幼儿行为;
2. 链接理论支撑解读:为教师提供《幼儿学习与发展心理学》等理论资源,引导教师结合“幼儿认知发展阶段”解读行为,如小班幼儿“重复堆叠积木”可能是在发展“空间感知能力”,大班幼儿“设计积木桥梁”则可能是在发展“工程思维”,避免解读偏离幼儿发展规律。
(三)优化“反馈引导”:践行“叙事式反馈”方法
1. 基于记录的“回顾式反馈”:反馈时先回顾幼儿的具体行为,再引导思考,如“刚才你把树叶放在水里,发现它浮起来了(回顾),如果把石头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引导)”,让幼儿明确“探究的起点”,激发进一步尝试;
2. 基于解读的“支架式反馈”:根据解读的学习需求提供支持,如解读出幼儿“在探究植物生长与水分的关系”,可补充“浇水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每天浇水次数与植物变化”,将“浅层观察”转化为“深度探究”;若解读出幼儿“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可通过“你能给我讲讲你的画里发生了什么吗”的提问,推动语言表达深入。
五、实践案例:从“积木搭建”看二者关联的落地
(一)案例背景
大班“积木区”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小辰反复用长方体积木搭建“高塔”,每次搭到5 层就会倒塌,尝试3 次后,小辰把积木扔在地上,嘟囔“一点都不好玩”。
(二)教师教育叙事能力的应用
1. 观察捕捉:教师记录“小辰用 5 块长方体积木竖排搭建,第 5块放上时,底部积木倾斜导致倒塌;第3 次倒塌后,小辰皱眉、扔积木,说‘不好玩’”,捕捉到“搭建方式、情绪变化与语言表达”的细节;
2. 反思解读:教师结合“大班幼儿空间认知与抗挫折能力”解读:小辰的核心需求是“成功搭建高塔”,问题在于“未意识到‘底部加宽可增强稳定性’”,情绪低落是因“反复失败产生挫败感”;
3. 反馈引导:教师先共情情绪(“搭了好几次都倒了,你是不是有点难过呀”),再回顾行为细节(“你刚才把积木都竖着排,底部只有 1 块积木”),最后提供支架(“如果把底部的积木摆成‘大一点的形状’,比如2 块并排,会不会更稳?我们一起试试”)。
(三)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
小辰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底部2 块积木并排,向上逐渐减少数量”的搭建方式,成功搭到 8 层;随后他主动尝试“底部 3 块积木”,发现能搭到 10 层,还兴奋地对同伴说“底部越宽,塔越稳”;活动结束后,小辰还在记录纸上画下“不同底部宽度的高塔”,标注“宽底→高,窄底→矮”,实现了“从操作探索到规律总结”的深度学习。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案例范围,针对不同年龄段(小班、中班、大班)幼儿深度学习的特点,细化教师教育叙事能力的培养重点,让二者关联的实践策略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