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认识与饲养小乌龟”主题探究活动案例分析
南吉草 赵永芳 周毛吉
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一、案例背景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领域要求大班幼儿“主动探究周围事物,运用感官发现问题”,在健康领域强调“爱护动植物,亲近自然”。当前幼儿园动物主题活动常存在“重认知轻体验”问题——仅通过图片认识动物,或教师主导饲养,幼儿缺乏实际参与,难以培养责任意识与探究能力。
小乌龟因“体型适中、饲养难度低、互动性强”,成为适合幼儿深度参与的载体。本案例通过“初识→搭环境→照料→解问题→分享”全流程,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乌龟认知,培养观察、动手与责任素养,推动活动从“被动看”转向“主动养”。
二、案例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认识小乌龟外形(壳有花纹、头/ 四肢可伸缩),能指认龟甲、头、四肢等部位;
2. 了解其生活习性:水陆两栖、杂食(龟粮/ 瘦肉/ 蔬菜)、变温动物(喜晒太阳,低温不爱动)。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照料,提升细致观察(如发现“缩头防御”)与动手能力(独立喂食、协助换水);
2. 小组饲养中学会分工,能针对问题(如不吃食)提出 2 种以上猜想;
3. 用图文记录册记录乌龟变化,提升符号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萌发爱护小动物情感,避免不当操作(用力捏、乱投喂);
2. 培养责任意识,坚持日常照料;
3. 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体验“付出有回应”的快乐。
三、案例准备
(一)物质准备
1. 核心材料:4 只健康巴西龟(5-6 厘米)、透明玻璃缸(配水域+ 晒台)、加热棒、温度计、幼龟粮/ 瘦肉/ 生菜;
2. 记录工具:《小乌龟成长记录册》(图文式,含日期、外形、食物、发现)、放大镜、软尺;
3. 辅助材料:乌龟外形结构图、饲养禁忌图文卡、生长短视频。
(二)经验准备
1. 幼儿:活动前开展“乌龟知多少”谈话,播放短视频激发兴趣;2. 教师:学习巴西龟饲养知识,预设“不吃食”“水变脏”等问题方案;
3. 家长:发放《饲养告知书》,建议带幼儿观察市场乌龟,避免强行触摸。
四、案例实施过程(分5 阶段,周期10 周)
阶段1:初识小乌龟——感官探索外形(第1 周,2 课时)
1. 安全接触:教师将乌龟放在湿毛巾上,强调“轻托不捏”,幼儿通过触摸发现“壳硬、腹甲滑”,用放大镜观察花纹;
2. 认知深化:对照外形结构图,幼儿指认龟甲、四肢等部位,通过“找部位”游戏发现“乌龟爬时四肢交替动”。
阶段 2:搭建“乌龟的家”—— 创设适宜环境(第2 周,2 课时)
1. 讨论需求:结合短视频,幼儿明确“乌龟需要水和晒台”,讨论“水位不能没过壳”“水温要适宜”;
2. 分组动手:4 组分工设计、搭建龟缸(固定晒台、加水、测温),
遇“晒台太远乌龟爬不上”问题,幼儿自主调整位置,解决后验证“乌龟能顺利爬上去”。
阶段3:日常饲养——照料中观察记录(第3-8 周,每日15 分钟)
1. 制定公约:幼儿约定“每日9 点喂食、周三换水”,自主轮值(喂食员、换水员、记录员);
2. 实践发现:
- 喂食:2 号缸乌龟不吃粮,幼儿猜想“粮不好吃”“水温低”,尝试喂瘦肉、调高水温后恢复进食,记录“水温低→不吃,瘦肉爱吃”;
- 换水:初期舀水慢,幼儿用过滤棉擦缸底,效率提升;
- 记录:每周测龟壳长度(从 5cm 长到 5.5cm ),用图画记录“小壳→大壳”。
阶段4:解决特殊问题——深化探究(第8-9 周)
1. 应对“ 不爱动”:降温后乌龟不动不吃,幼儿对比水温( 16% vs23℃),结合动画理解“变温动物低温会懒”,主动调高加热棒;
2. 处理“缸异味”:发现缸底缝隙有粪便,教师示范“吸管吸粪”,幼儿轮流操作,掌握清洁技巧。
阶段5:分享“我的乌龟朋友”——情感升华(第10 周)
1. 成果展示:幼儿分享记录册与故事(如“3 号龟现在会主动找我要食”),教师将记录册与视频做成“成长影集”;
2. 情感延伸:设计“安全提示卡”(“不捏乌龟”“不喂面包”),贴在龟缸旁,部分幼儿提出“周末让家长来看乌龟”。
五、案例成效
1. 认知层面: 100% 幼儿能指认乌龟部位, 90% 能说出核心习性,85% 理解“变温动物”含义;
2. 能力层面: 75% 幼儿能细致记录发现, 80% 会独立喂食、吸粪,65% 能提出2 种以上问题解决方案;
3. 情感层面: 95% 幼儿坚持轮值,无不当操作,多数幼儿表示“觉得乌龟像朋友,看着它长大很开心”。
六、案例反思与优化
(一)成功之处
1. 幼儿主导全程,避免“教师养、幼儿看”;
2. 问题导向探究,让饲养成为“学知识、解问题”的过程;
3. 安全优先,明确规则与工具使用,保障活动顺利。
(二)现存不足
1. 2 名内向幼儿参与核心饲养少,多旁观;
2. 未系统准备“冬眠”知识,冬季可能引发幼儿焦虑;
3. 家长参与浅,仅配合观察,未深度互动。
(三)优化建议
1. 为内向幼儿分配“专属任务”(如记录乌龟姿势),逐步提升参与信心;
2. 冬季前邀请专家讲解“冬眠准备”,让幼儿动手布置沙床;
3. 发放“家庭观察卡”,鼓励家长与幼儿讨论乌龟变化,回园分享
七、案例总结
本案例通过“认识与饲养小乌龟”,证明“幼儿主导、问题导向”的饲养活动能落实《指南》目标。幼儿在10周实践中,不仅掌握乌龟认知,更培养了责任、探究与生命情感。未来可拓展“饲养小金鱼”等载体,让幼儿在与动物互动中学会“观察、尊重、守护生命”,为终身亲近自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