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科普及宣传,给乡村振兴添把力

作者

钟娜

常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邮编 :421500

一、思想筑基:破除观念壁垒,凝聚振兴共识

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源于思想观念的觉醒。长期以来,部分农村地区受“小富即安”“等靠要”等传统观念束缚,农民参与发展的主动性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隐形壁垒”。社科普及以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案例引导为抓手,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农民打开思想 “窗户”,让乡村振兴从 “政府主导”转变为“全民参与”。

在山东沂蒙山区,当地社科联联合农业部门创新推出“板凳课堂”“田间微宣讲”等活动,组织乡村致富带头人、政策研究员组成宣讲队,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解读乡村振兴政策。曾经的“空心村”村民通过聆听种植大户的创业故事、非遗传承人的致富经历,逐渐认识到 “土地能生金、文化能致富”,纷纷返乡参与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如今,昔日闲置的农房变民宿、荒地变果园,思想观念的转变让村庄焕发新生。

浙江衢州针对农村留守群体政策理解难、信息获取慢等问题,编写《乡村振兴政策问答漫画手册》,用顺口溜解读土地流转、返乡创业等政策细节。通过村级文化礼堂的定期宣讲、村干部“一对一”解读,农民对政策的疑虑逐渐消散。不少村民主动盘活闲置资源,将老宅院改造成文创工作室,将传统手艺转化为文创产品,实现了“从观望到参与”的转变。社科普及让农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从而凝聚起“人人想振兴、人人能振兴”的强大共识。

二、产业赋能:激活发展引擎,提升增收能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而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护航和市场思维的引领。社科普及整合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资源,为乡村产业提供 “精准滴灌”式的智力支持,帮助农民从“会种地”向“会经营”转变,从“靠经验”向“靠科学”升级。

陕西礼泉以苹果产业闻名,但曾长期面临“优质不优价”“销路狭窄”的困境。当地社科联联合电商专家开展“社科助农・电商赋能”专项行动,围绕“品牌打造”“直播带货”“合同规范”等内容开展培训。果农们学会了用手机拍摄果园日常、用故事赋予苹果文化内涵,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如今,礼泉苹果附加值提升 30% 以上,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社科普及成为连接“田间地头”与“大市场”的桥梁。

湖南湘西针对苗绣、银饰等传统手工艺“传承断层、市场脱节”的问题,社科普及团队邀请非遗专家、市场营销学者组建培训组,既传授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又讲解产品设计、品牌运营知识。苗绣传承人石大姐感慨:“以前只会埋头绣,不懂怎么卖,现在知道老手艺也要赶潮流。”通过文创设计和线上推广,湘西苗绣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带动数百名妇女居家就业,传统技艺在社科普及的助力下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三、治理增效:培育规则意识,构建和谐基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有效的治理需要法治精神的滋养和自治能力的提升。社科普及通过法律宣讲、伦理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互助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实践,推动乡村治理从“靠人情”向“靠规则”转变。

江苏张家港针对农村常见的邻里纠纷、土地矛盾等问题,组织“法律进乡村”活动,编印《农村常见法律纠纷案例读本》,通过“模拟法庭”“以案释法”等形式开展普法。村民老李曾因宅基地边界与邻居争执不休,参加法律宣讲后,主动申请村委会调解,依法达成协议:“以前觉得争口气最重要,现在明白依法办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今,张家港农村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 98% ,法治意识的提升让乡村更和谐。

四川郫都聚焦乡村自治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展“村民议事能力提升”培训,讲解议事规则、村务公开流程等知识。友爱镇农科村通过培训组建村民议事会,规范了农家乐经营、环境整治等事项的决策流程,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村民们说:“以前村里事都是干部说了算,现在我们自己能做主,干事更有劲头了。”社科普及让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四、文化铸魂:守护精神家园,焕发文明新风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社科普及通过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传承非遗技艺、培育文明乡风,让乡村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活力,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山西平遥围绕古城周边乡村传统文化流失问题,启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组织社科工作者、文化学者与村民共同整理家谱、录制非遗技艺视频、收集民间故事。年轻人通过参与活动,重新认识了平遥推光漆器、传统剪纸的文化价值,纷纷返乡传承技艺。如今,乡村文化展厅成为游客打卡地,非遗产品成热销品,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

广东梅州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开展“客家谚语里的智慧”“传统村落保护” 等主题活动,让村民了解客家围龙屋的建筑艺术、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通过社科普及,村民们意识到“老房子、老手艺是宝贝”,主动参与古村落保护和文旅开发。如今,梅州古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热门地,客家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 “金字招牌”,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五、优化路径:破解普及难题,强化长效赋能

当前,社科普及助力乡村振兴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地区内容与需求脱节,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形式单一,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基层普及力量薄弱,资源整合不够。对此,需构建“精准化、多元化、协同化” 的普及体系:建立“农民点单、社科接单、政府买单”机制,确保内容贴合需求;利用短视频、直播、VR 等技术打造“指尖上的社科课堂”,增强吸引力;整合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力量,组建“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填补基层力量缺口。

乡村振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振兴,社科普及作为提升乡村“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正以思想引领、智力支持、文化滋养的多重作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随着社科普及工作的不断深化,更多农民将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能、涵养新风尚,乡村将不仅有“产业兴旺”的繁荣,更有“乡风文明”的温暖,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