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敖雅媛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401520
一、引言
随着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应用领域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操作型”转变成了“综合应用型”。然而,在当前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实训环节与生产实际相互脱节、教师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等问题,致使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地应岗位的需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了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作为与产业联系紧密的工科专业,亟需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打破“校热企冷”的合作壁垒,建立起“工学结合、岗课赛证”融通的培养体系,使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实现同频共振,这是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重构“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体系需要以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校企共同调研来确定核心岗位的能力模块,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行业竞赛技术的要求等融入课程内容。这一创新路径的核心是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建立“课程跟着岗位变、内容跟着技术变”的动态调整机制,使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形成闭环。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以联合 3-5 家本地的电子制造企业组建成课程开发小组,每学期开展 1 次岗位能力调研,梳理出“智能控制模块装配”、“电路故障诊断”等核心能力指标。要依据指标把原有课程整合为“模块化课程包”,比如在“智能传感器应用”模块融入“1+X”传感网应用开发证书考核内容,教学案例可直接采用合作企业的传感器调试手册;在“电子产品生产管理”模块引入企业的ISO9001 质量管控标准,要求学生按着企业的流程完成“领料- 组装- 检测- 包装”的全流程训练。
(二)共建“教学- 生产- 研发”一体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产教融合的关键载体,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可以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的深度融合。这一路径的重点是突破学校单一实训功能的局限,打造出集教学实训、企业生产、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与合作企业按“7:3”的比例共同出资组建实训基地,划分出三个功能区域:基础实训区配置企业捐赠的二手贴片生产线,可用于开展“元件识别- 焊膏印刷- 元件贴装”等基础训练,学生需要达到企业初级技工的操作标准;生产实训区承接企业外包订单,比如小型继电器的组装测试,学生可以“轮值班组”的形式参与生产,实行“计件考核 + 质量奖惩”制度,可由企业派驻的技术员担任生产督导;创新研发区配备开源硬件开发平台,校企共同申报“教学型生产设备改良”微课题,比如指导学生为企业老化测试设备加装智能报警模块,成果由企业转化应用的可以按比例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基地运行可实行“双班主任”制,校内教师负责教学进度,企业班主任则负责生产规范培训,以确保学生同时掌握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
(三)打造“双师型 + 产业导师”协同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打破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壁垒,通过“校内教师企业实践 + 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双向流动机制,构建起复合型的教学团队。这一路径的核心是弥补教师产业经验不足的短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战性。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实施“三个一”的师资提升计划:每学期选派 1 名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技术项目,要求完成“跟产
1 个月 + 技术攻关1 项”,比如参与企业的PCB 板的抗干扰设计优化,返校后需要把项目转化为 3 个实训案例;每月邀请 1 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开展“生产工艺工作坊”,比如讲解 SMT 生产线的“回流焊温度曲线设置”技巧,要同步录制教学视频存入资源库;每学期组建 1 个校企联合备课组,共同开发“典型故障诊断”的校本教材,收录企业近3 年的真实故障案例200 余个,标注故障现象、排查步骤及预防措施,教材的更新周期要与企业技术迭代同步。教学中采用“ 1+1 ”授课模式,校内教师讲解理论原理后,产业导师要现场演示企业的实战处理方法,比如分析电路板虚焊故障时,企业导师可以展示“红外热像仪快速定位”等行业技巧。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以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比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提供实训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可以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生态。同时,成立由校企代表、行业专家组成的理事会,定期评估合作的成效,及时解决产教融合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协调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的时间冲突、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劳动权益等。
(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企业评价、岗位表现等纳入到学生的考核标准。比如,学生的实训成绩不仅由校内教师评定,还需要企业导师根据其在生产中的操作规范、协作能力等进行打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要由校企共同完成,重点关注岗位的适应期、薪资水平、企业满意度等指标,通过数据分析持续地优化培养方案,使评价结果真正的反映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结语
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基地、打造协同师资团队等,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间脱节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在实践中,需要注意避免产教融合流于形式,而要从机制层面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度与持久性,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栾秋 .“ 三教” 改革视域下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引入OBE 理念的路径探究 [J]. 成才之路 ,2025,(16):69- 72.
[2] 唐为芹 .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课程思政融入研究——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 [J]. 时代汽车 ,2025,(05):74-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