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技艺的现代转译:基于茶百戏视角的新中式茶馆美学构建

作者

冉鑫森 区浩杰 陈智 黎景泽 谭佳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 523000

本研究视角聚焦于非遗项目“茶百戏”该传统技艺在新式茶馆环境中的美学重构过程与现代化改造路径。具体而言,空间设计手法、茶艺展演形式与文化传播渠道三个层面的实践经验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通过代表性案例的分析来证明传统茶百戏与新式茶馆在美学观念和空间语境层面具有较强的契合度,从而创造出工艺与美学相结合的对非遗项目的现代适应性改造。同时为茶百戏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当代实践方案,也为新式茶饮品牌的文化内涵建设与商业价值开发带来了理论参考依据,文化传承价值与产业发展价值的双重属性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茶百戏非遗技艺概述

1、历史源流与发展演变

作为我国传统茶艺重要组成的茶百戏艺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代社会。唐代刘禹锡在其诗作《西山兰若试茶歌》中,“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这般描写得以呈现,首次将茶汤表面形成花纹状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文字记载,唐代饮茶习俗逐渐普及的过程中,饮茶方式日趋精致化,艺术化倾向开始显现。在宋代徽宗皇帝赵佶的大力倡导下,这一技艺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陶谷所著《荈茗录》中有明确记载:“茶至唐始盛”这一历史事实被确认,同时指出当时已存在“下汤运匕”的特殊技法。通过特定手法的运用,使得茶汤表面能够呈现出各种物象形态,禽鸟走兽、花草虫鱼等图案,惟妙惟肖,宋代点茶法则为盛行时期,文人阶层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更为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元代泡茶法的兴起使得点茶技艺逐渐式微,濒临失传境地的传统技艺直到当代才重新获得关注,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的今天,2009 年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入选标志着这项古老技艺的新生,由此可见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2、技艺特征与美学内涵

茶百戏是一种源自宋代的独特茶艺,其核心在于“点茶”与“分茶”两道精妙工序。点茶需先将茶饼炙烤、研磨成极细茶粉,再以特定手法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拂,形成绵密持久的沫饽,极其考验制茶者对水温、力道和手法的精准掌控。分茶则是在沫饽上以茶匙蘸清水作画,通过勾勒、点染等技法,使转瞬即逝的图案呈现出悠远意境,充分体现了宋人崇尚“虚静”“淡远”的审美情趣。茶百戏是宋代点茶技艺的高峰,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富于张力的颜色表现,以清水作墨,通过深浅变化形成丰富层次,产生类似水墨渲染的含蓄对比;二是气韵生动的意境构造,多取材梅兰竹菊、山水云月等自然意象,以简练笔法融禅意与诗情于一体,在有限茶面拓展无限意境;三是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强调顺应物性、心手相应,追求人、茶、水与自然的共鸣,既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是身心合一的修养实践。整体而言,茶百戏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茶艺,更承载了宋代崇尚虚静淡远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文化精神。

二、茶百戏和新中式茶馆的美学交汇

1、美学理念的契合

新中式茶馆作为现代空间形态,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承续者与当代转译场域。其美学构建的关键在于实现古今元素的有机平衡。茶百戏所蕴含的极简美学、自然意境与人文精神,恰与新中式设计理念深度契合:茶沫与清水构成的含蓄色彩对比,同空间的中性色调形成视觉对话,共筑洗练而富有韵味的审美体验;其传递的禅意与空灵美学,强化了茶馆静谧氛围,使饮茶升华为心灵修养实践;而源自宋代的文人雅趣与书卷气息,更为新中式茶馆注入了历史厚度与文化身份。茶百戏不仅是技艺遗产,更成为当代空间的美学资源,助推“人文茶空间”在新中式语境中的真正落地。

2、空间语境的共鸣

新中式茶馆的空间设计注重“虚实相生”与“动静结合”的理念,强调空间体验的流动性与层次感,而茶百戏的艺术特质正与此形成深层次的呼应。茶百戏作为一种以视觉暂留为表现手段的非永久性艺术,其图案瞬息生灭、难以驻留,与茶馆中随时间流转的光影变化、茶香袅袅的弥漫与消散、乃至窗外自然景致的四季更迭,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时间性与生命力的美学现场。这种艺术与空间共有的“瞬时性”,打破了静止空间的局限,引导参与者沉浸于当下体验,强化了环境所带来的情境感染力。同时,茶百戏本身具备展演性质,其点茶、分茶的整个过程可视作一种行为艺术,能够为以静态陈设为主的茶馆注入动态叙事与节奏变化。在表演中,茶师的动作、水的注动与茶汤中渐次浮现又悄然消逝的意象,构成一幅流动的空间场景,极大地增强了空间的戏剧张力与游客的沉浸体验。因此,茶百戏不仅是一种技艺或装饰元素,更作为一种“活动的景观”,有效贯通了人、茶与空间三者之间的情感联结,推动茶馆从功能性的饮茶场所转向具有人文叙事能力的美学场域。

三、茶百戏在新中式茶馆的应用案例

3.1 空间设计中的意象转译

当代新中式茶馆的设计实践领域,茶百戏的美学元素被频繁地提炼转化成为空间语言。典型如 Tea stone 这一品牌,作为新中式茶饮的代表性存在,其特色在于对传统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旨在构建符合年轻群体审美取向的茶文化体验空间,外立面的设计上,纯白色金属瓦被采用来重新诠释盛唐建筑屋檐的意象特征,极简线条的勾勒中,传统神韵得以显现。实例表明,这种非具象复制的处理手法与茶百戏蕴含的古典意境形成了呼应关系。室内空间的规划方面,天花部分由高低错落的木质梁架构成交织状态的视觉装置。材料选择策略上,木纹铝板、再生石材以及具有自然肌理特征的涂料被大量运用,原木色系配合干净的结构线条共同营造出质朴而当代的氛围特质,这种材料组合方式与茶百戏崇尚的自然观及材料真实性理念保持着高度一致性。

3.2 案例的启示与借鉴

在现代化符号转译的实践过程中,tea stone 这一品牌采用了文化元素抽象化处理与符号意义转化的方法,而非直接复制传统视觉元素。如运用极简化处理的设计语言,通过金属材质瓦片对传统屋檐形态进行了重构,木质梁装置则成为茶百戏中茶汤击拂动态的视觉隐喻,由此实现了茶百戏意境与文化内涵从形式相似到精神共鸣的提升。其次,传统文化识别特征被延续下来,当代审美对简约风格与意境美学的推崇,避免了空间设计中传统元素的简单堆砌与陈旧感产生,为非遗美学在当代设计领域的应用探索出了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系统性方法。另一方面,新中式茶馆的设计实践中,文化表达深度的不足问题值得关注,现场展演环节里工艺实操与数字交互体验的不足是消费者对非遗技艺操作精髓的理解受到限制。此外,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方面,设计实践的协调性尚存改进空间,以极简风格吧台的使用即为实例,工业化材质的现代感强化效果显著,与传统茶道温润质感的冲突却不可避免,“人文温度”的体现程度不足,由此可见,材质语言冲突导致的文化体验亲和力下降问题值得反思。

3.3 茶艺展示中的创新演绎

在现代茶馆空间场域中得以延续的茶百戏技艺,创新性演绎实践正被不断推进。高清投影技术之运用使得茶汤表面纹样形成过程获得实时放大展示,此举既突破了该艺术形式原本存在的时空局限性,亦使得观众审美体验时间维度得以延展。由专业茶艺师指导开展的 DIY体验课程在诸多茶馆中被推出,顾客通过亲手分茶绘纹的互动方式,对非遗技艺的理解深度与情感联结强度获得显著提升。更具突破性的创新尝试体现在跨界艺术形态之融合——音乐元素与舞蹈语汇被引入茶百戏展演场域,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茶艺剧场由此构建完成。传统茶事活动通过此种方式被赋予当代叙事特征与文化表达形式。这些实践探索不仅确保了核心技艺体系与美学价值观念的原真性保存,更通过观赏维度、参与广度及传播效度的全方位提升,使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场景产生良性互动关系。实例表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路径与当代受众审美诉求之间已形成有效对接机制。

3.4 文化传播中的多元路径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载体形式,新中式茶馆正日益显现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技艺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空间提供功能之外,这些茶馆更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推广方案体系实现了多维度的文化传播效果展示。 首先,定期举办的茶百戏主题展览活动斑,历史发展轨迹与技艺特征得以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品与影像记录相结合的展示方式呈现,大师工作坊活动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指导开展,参与者由此获得近距离观察点茶技法、分茶工艺等精细操作流程的机会。再者,社交媒体平台的积极运用体现了新中式茶馆在数字传播领域的探索实践,短视频内容创作与直播形式的采用使得茶百戏制作过程的动态美感得以实时呈现,时空限制因素被有效突破,实例表明此类内容不仅充分展现了技艺本身的观赏特性价值,更注重通过故事化表达方式传递其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元素与人文精神内核。最后,线上渠道引流与线下实体体验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传播链条:从初步认知到产生兴趣,再到实际体验最后实现分享扩散。由此可见这种模式在扩大茶百戏受众覆盖范围的同时,也强化了其文化传播的深度维度与持续效应。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问题由此获得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思路。

四、结论

本文对茶百戏技艺展开了系统性探析,研究发现表明茶百戏技艺与现代茶馆空间在极简美学取向、自然意境营造以及人文精神诉求层面呈现出显著契合性,空间意象经由抽象化处理得以提取,技艺流程通过体验式设计实现重构,文化符号借助叙事性手法完成传播,成功的转译实践应当遵循“形意合一”这一基本原则,一方面需要坚守技艺本体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特质性,另一方面则须适应现代受众群体的审美期待视野。值得警惕的是文化表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符号化演绎与表面化呈现之不良倾向。本研究既为茶百戏技艺的活态传承保护提供了创新性思考路径,又对新中式茶饮空间的文化赋能实践与差异化发展策略给予了操作性指引。

参考文献

[1] 闫潇文 . 茶百戏符号化视觉表达与现代应用探究 [D].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4.DOI:10.27789/d.cnki.gsdgy.2024.000117.

[2] 陈婷 . 图像叙事视角下武夷山“ 茶百戏” 传统技艺插画 设 计 研 究 [D]. 江 西 师 范 大 学 ,2024.DOI:10.27178/d.cnki.gjxsu.2024.002075.

[3] 王颖 , 石涓 . 茶如人生 , 人生百戏——记中国茶百戏恢复人章志峰 [J]. 今日科苑 ,2011,(19):16-23.

作者简介:冉鑫森:2004-3-14、男、汉、湖南、本科、广东科技学院、学生、无、 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课题:广东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 S20241371902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