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力提升视域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引领创新创业育人路径优化研究
徐芳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071000
一、党建引领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政治属性,把稳创新创业方向
学生党支部通过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党支部组织各类主题学习、政策宣讲、典型事迹报告会,将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是实现社会价值、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整合资源优势,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党组织凭借其组织力和凝聚力,能够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学生党支部积极对接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单位的党组织,通过组织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用,为学生提供项目孵化、竞赛指导、导师帮扶等全方位服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双创教育新格局。
(三)培育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担当
创新创业活动多数以团队形式开展,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党支部通过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同时,党建工作中始终强调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痛点、响应政策号召,致力于开展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创新创业项目,从而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有机统一。
二、实践探索与现状分析的深化拓展
(一)筑牢组织根基,构建三级联动机制
支部持续完善“支部—党小组—党员”三级组织体系,依托创新工作室、竞赛团队、科研实验室等单元设立功能型党小组,实现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同步推进。实施党员责任区制度,为每位党员划定职责范围,明确其在项目孵化、竞赛指导、低年级学生帮扶等方面的任务,形成“支部统筹规划、小组具体落实、党员示范带头”的高效组织网络。该机制有效促进了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实践在基层的深度融合,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与响应速度。
(二)深化思想铸魂,创新理论武装方式
党支部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融入创新创业活动设计中,组织开展“双创先锋论坛”“红色科创故事汇”等品牌活动。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课、线上学习平台等多种载体,引导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国家关于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精神,增强学生投身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其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三)搭建实践平台,促进资源有效整合
支部积极拓展对外联络,与企业党支部、地方村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双创实践基地”。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共建研发平台、合作申报课题、落地转化项目等途径,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四)健全评价体系,强化持续发展能力
支部初步建立了党员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分管理制度,将项目发起、竞赛获奖、成果转化、志愿服务等纳入党员考核评价体系。联合学院党委出台激励办法,对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及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奖评优、干部选拔中予以倾斜。这一机制显著增强了党员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为育人路径的长期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路径优化与实施措施的体系化推进
(一)完善组织体系,强化工作保障
成立支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与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与时间节点。在重点创新团队、科研实验室、重大项目组中全面推动临时党支部建设,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党员担任政治导师,实现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深化思想引领,筑牢信仰根基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课程深度融合,开发具有专业特色和党建元素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课程、案例库。持续开展“党员科创沙龙”“乡村振兴实地调研”“青枝茶座教授有约”等主题活动,通过挖掘和宣传身边党员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创业、服务国家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
(三)健全协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深化与对口企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的党组织共建合作,共同举办“创新创业项目对接会”“人才需求洽谈会”,拓展智慧党建平台功能,增设项目发布、导师选择、资源申请、在线咨询等模块,推动创新创业资源与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对接,切实提高项目成功率和资源利用率。
(四)创新评价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全面推行党员双创绩效积分制度,细化积分规则,明确项目参与、竞赛获奖、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各类别的分值标准,实现量化评价。推动积分结果与党员民主评议、评奖评优、预备党员转正、干部选拔等直接挂钩,激发师生群体的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
四、成效与启示
本科生党支部通过系统构建并持续优化党建引领创新创业育人路径,培养出全国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学生党员先进典型,带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比例提升至 75% ,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 19 项,实现创新成果转化 3 项,显著提升了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育人实效。实践表明,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组织建设与双创实践相结合、思想引领与资源支撑相同步、制度保障与文化浸润相协同,只有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才能实现党建质量与育人成效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Z].2021.
[2] 教育部.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Z]. 2022.
[3] 植保学院 . 创新工作室育人成效报告 [R]. 2024.
[4]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Z]. 2023.
徐芳(1985.6-),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学历,讲师研究方向: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单位邮编:
课题: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项目《高校大学生党员“三模块”教育实践探索研究 -- 以本科生党支部为例》(GXDJ2025B080); 培育建设项目 : 教育部办公厅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 本科生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