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分离背景下高等数学适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杨怀君 贾旭 陈灿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数学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高等数学为研究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提供了基本的数学基础和框架,是进入科学领域的大门。高等数学作为高校理工科、经济管理等众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高等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多维度的,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然而,由于其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考核方式的局限,高等数学教学一直面临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
教考分离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其核心在于将教学与考试这两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相互独立开来。在传统的教考合一模式中,教师既承担着课程教学的任务,又负责考试命题、阅卷评分等工作,这容易使考试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公式定理,缺乏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深入理解,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难以保证考试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而教考分离则打破了这种局面,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制定专门的考核大纲,并构建一套涵盖试题库建设、自动命题或人工命题、规范阅卷流程、科学评分标准、深入考试分析以及完善成绩管理等方面的完整考核管理系统[1-3]。
适应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其核心在于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特点及进步状况,灵活、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宜的学习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适应性教学具有两个核心特征。一是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二是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多个方面 [4-7]。
2 教考分离背景下高等数学适应性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学习方式还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中学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教学内容少、速度慢、理论深度浅,教师讲授某个内容后,一般都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举一反三,直到牢固掌握。这就无形中滋养了学生随从学习的习惯。而大学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多、难度大、速度快、跨度大、抽象性强、枯燥,重点体现思想方法,主要是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少,关键要靠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再处理到吸收乃至创新,即使在课余,师生交流的机会也少,各种检测以及复习巩固环节也要靠学生自主完成。这种学习内容和方式上的转变,要求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随从转变为主动自觉,由教师灌输转变为自主学习,由追求分数转变为提高知识和能力。
(2)学生心理还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大一新生在大学以前梦寐以求的就是在高中毕业后能够顺利的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却又因为目前的大学和他们理想的校园有一定的差距,对以后是否能有真才实学进而能够有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而迷茫; 另一方面,对于高等数学课程,新生们要从理解性的中学数学思维转变为逻辑性的大学数学思维,要让学生们从技巧、知识、思维三个层面理解高等数学的思想。有不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感觉很困难,甚至畏惧数学。数学恐怕是我们大多数人花力气最多而收效甚少的一门学科,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原因是不少人实在提不起兴趣,尽管他们都认为数学很重要,这样硬着头皮学,肯定事倍功半。焦虑状态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事实上,过多的焦虑必然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学习自主性的发挥。要减轻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焦虑,增强学好该门课程的信心。
(3)教师适应性教学能力不足
许多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工作多年,对适应性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缺乏深入理解和实践经验。以至于难以有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另外,教师对教考分离的实施缺乏信心,可能会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与评估方式。这就需转变以往的惯性思维,确立以“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作为《高等数学》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不应将教学停留在数学理论的讲授、推演与灌输这个层面,一味追求理论的完整性会导致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教学应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尽量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以及工作中能够会用并且用得上。
(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数学教学中,教与学本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手段就是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教师惟恐讲不完、讲不出“ 水平”,要在更短的时间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只能是“ 快马观花”,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对于中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和学习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更容易造成学习上的不适应,甚至丧失信心。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高等数学抽象难懂、系统性强,一旦出现知识点脱节,就难以为继。另一方面,
(2)优化教学内容
多元化的生源结构越来越明显,当前“大一统的一锅煮”的教学方法难以真正契合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个性化需求。学分制则能够通过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高等数学》课程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选课的学生可能来自于各个专业,任课教师应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前基础,教学中积极与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修正,可以采用以专业为准的分组式管理体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教师则作为一个有效组织者吸引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5)评估机制不完善
在教考分离的背景下,现有的评估体系可能仍然偏重于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导致评价不准确,甚至学生可能对评估结果产生误解,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建设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不应只以“知识”为主要内容,将期末考试作为唯一依据,而是“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也纳入评价标准中。总而言之,考核评价的实施不仅仅是为了甄别与选拔,同时还要切实展现出其导向以及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学科形成良好的兴趣和认同感,真正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数学素质的作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3 教考分离背景下高等数学适应性教学的改革举措
(1)上好高等数学第一课
从高中步入大学,学生们不仅需要在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上做出调整,更要面临学习方法的转变。这一转变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高等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的基础课程对大一新生而言具有首当其冲的重要性。然而,学生们往往习惯于中学时期的模仿性和单一性学习方法,这种长期养成的学习模式一时之间难以改变。所以,我们要上好高等数学第一课,让大一新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特性与重要性进行充分的了解,从心理和学习方式上进行转变。同时,分享一些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大一新
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应紧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调整。此外,结合教考分离后的考核要求,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打破传统教材的章节限制,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教学内容重新划分为若干模块,突出重点知识和核心概念,删除一些过时或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系统。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学习能力测试等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和研究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逐步提高学习成绩。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学习,获得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这种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创新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和工程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实际生活和专业领域的案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导数概念时,可以引入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问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速度对时间的导数就是加速度。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即导数表示函数的变化率。还可以引入投资理财中的复利计算问题,让学生运用指数函数和极限的知识来计算投资收益,体会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领域方面,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引入相关案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高等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外,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互动功能,如弹幕、投票、在线答疑等,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4)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多元化考核
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纳入考核范围,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置。例如,平时成绩可以包括课堂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表现等;作业完成情况不仅要考察作业的正确率,还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态度。另外,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外,丰富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课程论文、项目设计、小组汇报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章节,可以采用项目设计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方面,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考分离背景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邀请教学专家、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和经验分享,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开展高等数学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教考分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校可以设立教学研究项目,为教师提供研究经费和支持,对取得优秀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经验、教学资源,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4 结论
教考分离背景下,高等数学适应性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可以有效应对教考分离带来的挑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高等数学适应性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曹晓菲, 王小才, 余柏林. 数学类课程实施教考分离模式的必要性[J]. 教育教学论坛 , 2021, 43: 136-139.
[2] 刘绍庆 , 王雪梅 . 高等数学教考分离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 2020(45): 234-235.
[3] 薛曜祖, 李佩娟, 范冬梅. 教考分离背景下高校教学范式改革实践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 , 2019, 7(1): 27-34.
[4] 胡先富 . 基于学分制的高职高等数学适应性教学改革研究 [J]. 职教通讯 ,2011, 18: 22-23.
[5] 高胜哲, 赵学达, 史成锴. 基于适应性教学的高等数学网上第二课堂建设的研究 [J]. 大学教育 , 2015, 09:54-55.
[6] 张波, 武永乐, 李秀菊. 浅谈“因材施教”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J]. 教师,2009, 14: 66-67.
[7] 郭先平 . 高职数学适应性教学问题研究 [J]. 数学教学研究 , 2013, 32(5):55-58.[ 基金项目 ]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zhjy25-23,zhjy25-103),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4SJGLX0410)。
[
作者简介] 杨怀君(1989-), 男, 博士研究生,计算数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