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索

作者

周春玲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0

引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不足,对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一定的阻力。因此,系统梳理新时代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探索其教育途径,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1.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存在不足

大多数学生的职业规划趋于大众化,缺乏自我探索。许多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只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对职业规划没有系统的认识。当前,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规划意识、缺乏科学的自我探索方法以及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出现职业规划趋于大众化现象。因此,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加强自我探索、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指导,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实现个人发展。

大多数学生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多数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依赖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实质性的用途,而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 [1],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学生缺乏明确目标、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和课程教学内容等有关。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的目标清晰且单一,即考上理想大学,但进入大学后,面对多元的选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出现迷茫现象,加上大学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而非给予明确答案,导致多数学生难以体会到职业规划课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其对本课程的态度,即是完成学习任务、获取学分。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有待提高许多高校缺少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 且现有教师的素养经验不一, 因此,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3]。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队伍大部分由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及部分教师组成,出现师资队伍专业程度不足的现象。同时,教师队伍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导致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大都基于自身经验以及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此外,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加上不重视对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培训,导致其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因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将难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有效融合,从而降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趣,而影响教学效果[4]。

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

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出现“重就业指导、轻职业规划教育”的现象,片面将“就业”作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导向[1],导致职业规划课程体系设计倾向“重普遍性、轻个性化”现象,不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缺乏实战操作和个性化指导,加上课程只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某时间段,导致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4],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缺乏行业最新动态、职业最新需求和新兴行业发展趋势等信息,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目前,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未能及时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高校难以实现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的教育目标。因此,紧跟时代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学生的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新时代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索

1. 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校应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与输送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5]。在职业认知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业,深入了解职业的最新要求和标准,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通过挖掘和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探讨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其认识到职业选择不仅关乎生存,更是在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和履行社会责任[5];通过分享优秀校友的工作事迹,特别是扎根基层、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事迹,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时代,技术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大数据、新媒体和 AI 技术等新技术整理相关职业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准确的职业发展趋势、行业动态倾向和职业需求等信息,增强学生对职业动态发展的认知;引导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专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如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探索,借助新技术进行职业测评或自我评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职业倾向,明确自身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并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此外,教师可通过定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反馈 , 追踪学生职业发展进度 , 并适时引导学生调整规划方向 [6],这有利于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连贯性指导。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不能过度依赖新技术,引导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学会筛选信息。

家庭经济状况、社会角色、地区发展情况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对不同状态下的学生提供多样性的教育资源,建立个性化发展档案[7]。同时,也需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适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职业咨询,帮助学生应对职业选择中的困惑和压力,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职业决策能力,协助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2. 加强师资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教育质量起决定性因素。因此,高校应全面构建多重主体参与的、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高校可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 方面,从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相关专业中选拔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高校可应聘来自不同领域岗位的专业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优秀校友等作为外聘教师,重新组建多重主体参与的教师队伍 [5]。同时,高校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创新成果 [4],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增强教师队伍系统化、专业化。此外,高校应组织教师队伍参加系统化的数智技能培训,让教师学会利用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和新技术作为教学辅助,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可引进先进技术,建立教师数智培训平台共享在线课程资源,便于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需求进行学习,有效掌握和运用数智技术,为学生提供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教育指导 [5]。作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的一员,教师应对自身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教师要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把握教育改革方向,将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主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需求,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职业指导做准备。同时,教师要主动学习多领域知识,提升知识结构体系,如学习心理学,掌握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情绪情感特征,了解其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困惑与需求,准确地提供心理辅导,确保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习职业规划的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测评技术和职业动态分析等知识,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勇于创新和运用教学方法[1],并定期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 创新内容与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存在碎片化、阶段化等问题 [5]。为解决此类问题,高校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其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构建全程化、多元化、一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并将最新行业数据、职业发展趋势及职场动态融入课程体系中,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为学生提供持续、连贯、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逐步进行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规划实践和有效实现规划目标 [5,8,9]。为促进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构建数智化教学模式的的顶层架构,深入研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资源丰富且便于互动的学习平台,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高校要引入职业倾向测试、职业能力评估和智能测评系统等测评工具,协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个人兴趣所在、能力优势、价值取向及职业偏好,明确自身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且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同时,高校要丰富教学内容,将现实职场中的真实案例、最新行业数据及职场动态等融入日常教学,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积极采用案例研讨、角色模拟以及项目驱动学习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及实际操作能力。此外,高校还需强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政内涵,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职业操守。

4. 强化实践环节,增强职业软实力

实践是学生提高自身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高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高校可引入虚拟现实、模拟职场等现代技术,创建虚拟的职业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职业体验平台,通过虚拟场景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场应对能力。此外,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职业规划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项目研究平台,促进学生对行业发展需求和职场运作机制的了解,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水平、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普通高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要加强师资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要创新内容与教学模式,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将其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要强化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组织校园实践活动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软实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应积极参与和支持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多方协同、合力推进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启明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维创新与改革 [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22(02):142-145.

[2] 刘帅瑶 . 普通高校本科生职业规划指导效果及提升路径研究 [D].天津大学 ,2021.

[3] 秦洪庆 , 王嵩滔 , 殷佳珞 . 基于企业用人需求下的校企双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研究 [J].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05):32-35.

[4] 赵伟 .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实施策略 [J]. 科教导刊 ,2025,(12):133-135.

[5] 于萍 . 数智时代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化路径探析 [J].行政科学论坛 ,2025,12(03):31-36.

[6] 郝则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创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07):105-109.

[7] 魏炜 , 潘珊珊 .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路径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08):134-138.

[8] 林淑玲.“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 科教导刊 ,2025,(11):146-148.

[9] 莫敏燕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5):145-147.

[10] 刘秉玺 , 伊魁宇 . 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实践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02):145-148.

作者简介:周春玲,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