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资源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模式的文献研究

作者

郭亚妮

临县第一中学 033200

引言

地方资源与学科教学融合对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具体的地方实际相结合,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整合本土生态资源、农业特色和医疗优势,不仅可以丰富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更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种融合为教师提供了创新性的教学素材,有助于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学课程体系,推动基础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地方资源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已有一定探索,但针对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全国范围内,部分省份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了生物教学案例,如云南利用热带雨林资源讲解生态系统多样性,山东沿海地区将海洋生物知识融入必修模块教学。这类研究多采用项目式学习或乡土调查形式,强调实践性与情境化教学,但普遍缺乏与教材知识点的深度结合。

山西省相关研究较为有限,现有文献多聚焦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或课程改革,较少涉及本土资源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融合实践。偶见个别研究提及汾河生态或晋中农业案例,但未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相比之下,国外研究更注重社区资源与 STEM 教育的整合,如美国“地方本位教育”模式,通过野外考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其方法论值得借鉴,但需结合山西实际调整。

总体而言,地方资源与生物教学的融合研究在山西省尚属空白,亟需基于人教版教材开发适配本土特色的教学策略。

二​、山西省地方资源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地方生态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教学的融合研究

山西省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案例。文献研究表明,太行山和吕梁山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被有效整合到人教版高中生物 " 生物与环境 " 模块教学中。研究者探索出 " 本土案例+ 教材理论 " 的教学模式,如运用褐马鸡等山西特有物种讲解种群特征和生态保护。五台山高山草甸生态系统被开发为生态调查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群落结构的理解。相关文献指出,这种融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但同时也面临安全管理和课程时间安排等挑战。未来研究应着重开发标准化的本土教学案例库和安全评估体系。

(二)特色农业资源与遗传育种教学的创新实践

山西特色农作物资源在遗传学教学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文献显示,研究者将晋南小麦、晋北莜麦等地方品种引入人教版 " 遗传与进化 " 模块,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人工选择原理。部分学校开发了 " 校园试验田 " 项目,让学生参与传统品种改良实践。研究表明,这种融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劳动素养,但存在实验周期长、专业指导不足等问题。最新文献建议构建 " 高校 + 中学+ 农户 " 的三方协作机制,并开发微型化快速实验方案,以提升教学可行性。

(三)健康医疗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教学的拓展应用

山西省丰富的医疗资源为生物技术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文献研究表明,太原等地的三甲医院资源被创造性运用于 " 现代生物科技 "模块教学。研究者设计了 " 医院见习 + 实验室模拟 " 的教学路径,如通过参观基因检测中心理解 PCR 技术原理。部分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了简化版的基因工程实验。这种融合极大增强了教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但文献也指出存在设备门槛高、专业师资缺乏等限制。有研究建议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并建立区域性生物技术教育资源共享

网络。

三、山西省研究的独特贡献与理论突破

(一)构建了" 生态- 产业- 教育" 三位一体的生物教学理论框架

山西省研究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与地方资源融合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模型。文献研究表明,山西学者基于省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业产业,构建了 " 生态认知 - 产业实践 - 科学教育 " 的循环教学模式。这一理论突破体现在将教材中的 " 生物与环境 " 模块与本省生态保护实践相结合,如运用汾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同时,研究还创新性地将晋南小麦育种等农业实践引入" 遗传与进化 " 模块教学,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生物教学理论体系。这种理论框架不仅丰富了生物学教育的内涵,更为资源型地区开展特色生物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开创了" 临床- 科研- 教学" 协同的生物技术教学模式

山西省在高中生物技术教学领域实现了重要理论突破。文献显示,研究者充分利用省内优质医疗资源,构建了 " 临床案例观察 - 科研实验模拟 - 课堂教学延伸 " 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这一创新将人教版教材中抽象的 PCR、基因工程等技术原理与山西医科大学等机构的实际应用案例相结合,开发出系列可视化教学方案。研究还提出了 " 简化实验 - 虚拟仿真 - 实地见习 " 的梯度教学法,有效解决了高中生物技术教学设备不足的难题。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生物技术教学的可操作性,更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医疗机构支持基础教育的先例。

(三)建立了城乡均衡发展的生物实践教育体系

山西省研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文献研究表明,针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山西学者提出了 " 本土资源开发 + 数字化共享 " 的双轨发展策略。这一理论突破体现在:一方面指导农村学校充分利用当地农业和生态资源开展生物实践教学,如开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实验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省级生物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学案例的城乡共享。研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 " 高校帮扶 -区域协作 - 校本开发 " 的三级支持体系,为人教版教材在资源不均衡地区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这些理论成果对推动全国生物学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结束语

地方资源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融合研究为山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系统整合本土生态、农业和医疗资源,不仅丰富了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实践,更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这种融合模式既彰显了生物学教学的实践性特征,又体现了地方特色教育的创新价值。未来应持续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资源整合机制,为提升生物学教育质量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秀梅 , 浦团 , 杜艳艳 .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现实价值、原则及实现路径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26):34-37.

[2] 郑杰. 地方课程资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23.

[3] 闫萍 , 童文骏 . 结合地方资源背景对主题化教学的探究——以“太湖水”为例 [J]. 化学教与学 ,2022,(03):17-20.

[4] 肖云擎 . 核心素养下生物学科地方资源开发策略 [J]. 广西教育 ,2021,(42):138-139.

标注:本文系 2023 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 :《新高考背景下地方资源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类别: 省级教改课题,课题编号:GH-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