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林静

西安高新区第二十二小学

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方法,还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实践问题。教师需要重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小学科学的探究性本质,利用结构化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假设、推理、验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科学认知框架,促进学生形成深度思考的学习能力。

一、创设探究教学课堂,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应积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打造探究式的学习成长课堂。同时教师为了避免无目的的探究式学习,应从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中汲取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概念认知,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引入多感官刺激,让学生以感觉、表象为基础,探索科学现象中蕴含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知识框架,发展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

例如,教师围绕“声音的产生”开展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开展声音产生的探索活动,如利用弹拨尺子、观察音箱发声时的气球、触摸喉咙发声等,学生需要记录其中的声音现象,挖掘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提炼活动记录中的关键词,逐步把握震动的核心概念。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并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也随着振动的消失而停止。教师将学生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发现,帮助学生从现象中提取声音产生的本质,构建起声音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科学模型思维。

二、构建生活冲突情境,培养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生活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开展围绕问题的深度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巧妙引入有趣的生活自然现象,利用视频、图片等,设计趣味性的简易实验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把握问题中蕴含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强烈探究兴趣。然后教师设计递进式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深度讨论,促进学生主动找寻问题答案,修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不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实证精神。

例如,教师围绕“摩擦力”开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直觉,如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却忽略了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影响因素。

教师应巧妙设计具有生活冲突的教学情境,如穿溜冰鞋在冰面上滑行很轻松与穿运动鞋在操场跑步不易滑倒,让学生认识溜冰鞋与光滑冰面的摩擦力小,运动鞋与粗糙的操场地面摩擦力大,引导学生思考这与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的想法是否矛盾?有效修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让学生建立起摩擦力与重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均有关的正确认知。

三、组织科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科学思维

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做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做中思考科学原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相结合,积累丰富的活动探究经验,锻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与验证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动手开展实验探索,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认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找寻问题的切入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例如,教师围绕“点亮小灯泡”开展教学时,应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历探究实践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运用所给定的材料,尝试连接简单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在观察发亮灯泡的连接图基础上尝试动手探索,让学生充分享受实践活动的成功喜悦。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在电路图中制作简单的开关,并尝试加进电路,学习如何运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让学生初步认识开关的运用方式,了解通路与断路的相关知识。不仅激发学生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强烈探索兴趣,还让学生对不同连接方式形成深刻认知。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知识传递的教育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成长特点,以探究问题为起点,带领学生探索科学奥妙。教师应构建生活认知冲突情景,驱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激发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然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模型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从而锻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推动科学教育向核心素养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怡 . 探究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策略——以 "船的研究 " 单元为例 [J].2024(6):164-166.

[2] 廖平 . 浅析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8):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