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教育

作者

蒋梦姣

常熟市梅李幼儿园 215500

幼儿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科学探究与文化传承是重要维度。STEAM 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融合)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但学前阶段实施存在科学学习与幼儿经验脱节、本土文化融入不足等问题。C - STEAM 教育理念(文化 - 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强调文化背景融入,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天文、物候、生态等科学原理与民俗文化价值,是幼儿教育优质资源。构建二者融合课程,对促进幼儿素养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本土化意义重大。

一、课程模式构建:五阶架构,融合科学与文化

(一)模式总览:循环体系打造新教育模式

“CHINA”(Curiosity - Heritage - Innovation - Networking -Application )课程模式以 C - STEAM 为指引,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教育,涵盖“好奇驱动—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社会互动—应用拓展”五个阶段,打造探究性、文化性、跨学科的幼儿教育新模式 。

(二)阶段实施:逐步推进素养培育

1. 好奇驱动——借节气现象启探究

幼儿对世界的好奇是学习起点,二十四节气的周期性自然变化,如立春的万物复苏、夏至的昼长夜短,为科学探究提供天然情境。教师以节气现象为驱动,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比如在惊蛰节气,抛出“为什么春天一打雷,小动物们就活跃起来?”,通过户外观察昆虫活动、模拟雷声实验等,引导幼儿探究昆虫苏醒与季节、气象的关联,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初步建立科学认知 。

2. 文化传承——凭文化体验悟科学

科学认知并非孤立存在,与特定文化环境深度交融。二十四节气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积淀丰富民俗智慧。教师遵循“现象—文化解释—科学验证”路径,运用情境创设、实践操作等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节气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以冬至“影子变化”活动为例,引入“古代日晷测量时间”的文化背景,让幼儿观察不同时段影子长度与太阳位置的关系,为后续科学探究筑牢认知基础,深化文化认同。

3. 创新实践——靠学科融合促创造

基于 C - STEAM 理念,科学认知深化需要跨学科知识整合。围绕节气自然现象,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如在冬至主题活动中,让幼儿测量影长、绘制影子变化曲线,再结合建筑设计知识,尝试搭建“太阳房”。幼儿在操作中,推理太阳高度角对影子、房屋采光的影响,发展工程设计、数据分析能力,实现科学知识在多领域的创新应用 。

4. 社会互动——以合作交流推协作

幼儿学习离不开社会互动,C - STEAM 理念下,科学探究需整合园本、社区资源。通过小组合作、情境化学习,提升幼儿探究力与认知广度。以芒种“农田探究”活动为例,组织幼儿前往种植园地,观察农作物物候变化;幼儿园邀请农业专家、民俗艺人入园,分享节气文化与农耕知识。幼儿在交流讨论、分工实验中,深化对农作物生长的认知,提升团队协作与科学推理能力,拓展学习场域。

5. 应用拓展——用科学应用筑循环

幼儿学习需在真实情境应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与学习动力延续。如小暑时节,开展“遮阳帽设计”项目,引导幼儿探究不同材质(棉布、草帽)遮阳帽的防晒效果,设计并制作适合夏季的遮阳帽。过程中,幼儿理解科学原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建立持续探索的内驱力,完善知识体系。

二、课程关键要素:多维协同,护航课程推进

(一)课程目标:锚定方向,聚焦素养提升以 C - STEAM 为导向,融合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构建“科学素养提升—文化素养厚植—跨学科能力发展”目标体系。科学素养聚焦科学探究、工程技术实践、数学思维运用;文化素养注重节气文化认知、文化认同与生态意识养成;跨学科能力强调问题解决、创意表达与合作协作,依托真实情境,促进幼儿科学理解与文化感悟协同发展 。

(二)课程内容:整合领域,丰富学习载体

立足 C - STEAM,依据节气自然特征与幼儿发展需求,构建四大主题课程:天文气象如立春观太阳运动、昼夜长短;生物生态如惊蛰探昆虫苏醒;农业生活如芒种察作物种植;传统文化与习俗如清明悟民俗内涵。以立春为例,融合科学观察季节气象变化、数学统计日出日落时间知识,开展“寻找春天的脚步”活动,让幼儿多维度学习。

(三)课程实施:双轨并行,深化学习效果

采用探究式学习与项目化学习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究式学习注重引导幼儿围绕节气问题,自主观察、实验、思考;项目化学习以幼儿为主体,围绕节气主题开展综合性、周期性探究。将探究式学习与项目化学习融合,打破学科边界。如“谷雨·种子奇妙旅行”项目,围绕“种子怎么传播”,幼儿经历观察种子形态、模拟传播实验、创编种子旅行绘本等任务,提升语言表达、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能力。二者融合,助力幼儿在真实情境解决问题,形成科学观念与文化认同 。

(四)课程评价:多元协同,保障发展质量

坚持过程性、综合性、发展性评价原则,构建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家长反馈、专家观察的多维度体系。动态追踪幼儿学习过程、探究能力与文化感知发展。教师借助实验记录、探究笔记等,分析幼儿认知轨迹;依据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支持,保障幼儿持续发展 。

三、教师支持策略:专业引领,助推幼儿成长

(一)关联科学文化,激活探究兴趣

教师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时令特点与地域文化资源,设计兼具真实情境与文化张力的学习任务。如开展“春分种豆”“冬至测影”项目活动,将科学知识融入传统节气文化背景,引导幼儿在文化语境中理解科学概念,搭建“自然—科学—文化”认知桥梁,让学习内容具备情境性与实践性,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与好奇心 。

(二)嵌入高阶任务,发展思维能力

有意识在教学中嵌入高阶认知加工任务,引导幼儿开展观察、比较、推理、预测等复杂思维活动。以“谷雨观察雨量”项目为例,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时段、不同区域雨量数据差异,思考“雨量差异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推动幼儿形成初步科学思维品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

五、结语

基于二十四节气的幼儿 C - STEAM 教育课程,融合科学探究与文化传承,通过“CHINA”模式各阶段实施,及课程要素、教师策略保障,能有效促进幼儿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发展,为学前教育本土化课程建设提供实践路径。未来可深化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助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让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绽放更绚烂光彩。

参考文献

[1] 顾高燕,张姝玥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 承 的 幼 儿 C -STEAM 教 育 [J]. 民 族 教 育 研 究 , 2022(1).

[2] 郗倩玮 .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