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视域下高中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策略优化
陈洪
湖北荆门龙泉中学 448000
一、引言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摒弃强制约束,以尊重、信任、引导为基础,激发个体内在驱动力。从管理学视角看,柔性管理脱胎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强调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体价值的协同发展。相较于刚性管理依靠标准化流程与奖惩机制维持秩序,柔性管理更注重情感联结与心理认同,这一特性使其在教育场域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阶段的高中生,其认知能力与价值观念正经历剧烈重构,对外部强制约束的抵触情绪显著增强。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采用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班级中,超过 65% 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被动服从心理,这种状态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削弱了班级管理的实际效能。传统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其机械的量化考核、单向度的指令传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对自主发展与情感关怀的双重需求。
在此背景下,将柔性管理理念融入高中班级管理,既是顺应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重要探索。教育实践表明,当管理方式从 " 管控型 " 转向 " 赋能型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 30% 以上,班级凝聚力也呈现显著增强趋势。这种转变不仅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二、实施策略
柔性管理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落地,需结合学生特点与班级实际,从沟通、自主、文化、评价等多维度搭建实践框架,通过渐进式引导实现管理目标。
(一)搭建多元沟通桥梁
从日常班级事务入手,建立多层次沟通渠道。每日利用课前五分钟设置“心声角”,由学生自愿分享学习困惑或生活感悟,教师以倾听者身份参与,不做评判性回应。每周组织一次小型座谈会,围绕班级活动安排、规则调整等议题,采用“圆桌讨论”形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教师仅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提供引导性建议。同时,建立线上匿名反馈通道,通过班级共享文档收集学生不便当面表达的意见,对合理建议在班级公开回应并落实整改。沟通中注重语言艺术,将“必须遵守”转换为“我们可以尝试”,将“禁止打闹”调整为“活动时间请保持有序”,通过措辞软化减少抵触情绪。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诉求,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其分析可行性,如学生提议取消晚自习时,可共同计算自主学习与课堂效率的关联数据,让学生自主权衡利弊。
(二)构建自主管理体系
以班级事务分工为切入点,推行“岗位自主认领制”。先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申报班级岗位,如晨读领读者、卫生监督员、活动策划员等,岗位设置不局限于传统班干部范畴,允许学生自主创造新岗位,如“课间秩序协调员”“学习资料整理员”等。岗位确定后,组织学生共同制定《岗位责任清单》,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与工作标准,清单内容由学生集体表决通过。实行“双周轮岗制”,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难度,培养责任意识。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后台支持者”角色,当岗位出现履职困难时,不直接介入解决,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如卫生区域出现遗漏时,询问“如果重新分配区域,你认为怎样调整更合理”。每月开展“岗位之星”评选,由学生匿名投票产生,获奖结果仅作为榜样展示,不与奖惩挂钩。
(三)培育包容型班级文化
从环境营造与活动设计两方面着手,塑造班级文化内核。教室布置采用“留白式设计”,保留三面墙面作为“动态文化区”,一面用于展示学生原创作品,一面设置“进步轨迹墙”记录个人成长,一面作为“心愿贴板”承载学生目标与祝福,所有内容更新由学生自主负责。每学期组织两次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主题由学生投票选定,如“学科知识趣味竞赛”“校园公益日”等,活动方案由学生小组自主策划,教师提供资源支持。在文化培育中融入个性化元素,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收录其阶段性成果与反思记录,档案袋内容仅由学生本人与教师共同查阅,尊重个人隐私。针对班级中性格内向或成绩落后的学生,通过“伙伴结对”形式,安排兴趣相近的同学主动邀请其参与活动,避免刻意安排“帮助对象”标签,让融入过程自然发生。
(四)建立动态评价机制
打破传统“分数主导”的评价模式,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设计“成长积分卡”,积分项目涵盖课堂参与、互助行为、岗位履职等10 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具体行为指标,如“主动帮助同学解答问题一次记 1 分”“按时完成岗位工作记 2 分”。积分统计由学生自主负责,每周在班级公示栏更新,积分不与成绩排名挂钩,仅作为个人成长的可视化记录。每月组织“成长分享会”,学生根据积分卡记录,自主总结进步与不足,邀请同学提供改进建议。期末评价采用“多元评语制”,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三部分组成,评语中避免“优秀”“较差”等定性词汇,改用“在 XX 方面有明显进步”“若在 XX环节调整方法,可能会有新突破”等描述性语言。对评价结果进行纵向对比,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幅度,制作“个人成长曲线”,让学生直观看到自身变化,增强自我提升动力。
三、结语
柔性管理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本质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它并非否定规则的存在,而是通过尊重与引导,让规则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非弱化教师作用,而是将教师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成长陪伴者”。当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被理解、被信任,其内在的向上动力便会自然迸发,这种由内而外的成长力量,正是班级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温度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 柔性管理在中学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3):45-48.
[2] 张志强. 高中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 基础教育参考,2024(5):36-39.
[3] 王丽娜 . 基于沟通视角的班级柔性管理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24(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