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策略研究
谷孝燕
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中心幼儿园 浙江平湖广陈314207
前言
特殊儿童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比普通儿童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的教育机构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更需要家庭与学校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特殊儿童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环境。家园共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强调家庭和学校在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特殊儿童家园共育中,家长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家长对特殊儿童的了解最为深入,他们的参与能够为学校提供关于孩子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教师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时,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对特殊儿童的日常照顾和教育引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补充。然而,当前特殊儿童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家园共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研究特殊儿童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殊儿童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意义
(一)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意义
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引导。家长参与家园共育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加连续和一致的教育环境。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后,回到家庭中,家长能够延续学校(机构)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帮助特殊儿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其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此外,家长的关爱和支持能够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参与家园共育能够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经验。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 展特殊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如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提供特殊教育设备等。同时,家长的参与还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教育质量[1]。
(三)对家庭建设的意义
参与特殊儿童的家园共育过程,能够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和发展规律,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在与学校教师和其他家长的交流合作中,家长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慰藉,缓解照顾特殊儿童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此外,家园共育还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二、特殊儿童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参与意识不足
部分特殊儿童家长由于对孩子的状况感到焦虑、无助,或者存在心理上的逃避,对参与家园共育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只需配合学校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即可,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缺乏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和合作[2]。
(二)家长参与能力有限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家长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在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例如,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家长不知道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和矫正;在辅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时,无法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影响了训练效果。此外,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也存在偏差,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家园沟通不畅
有效的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基础,然而目前特殊儿童家园沟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导致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情况了解不全面[3]。另一方面,沟通方式不够灵活多样,主要以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方式为主,缺乏个性化的沟通和交流。此外,在沟通过程中,双方有时存在沟通态度不诚恳、沟通内容不深入等问题,影响了沟通效果,难以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
三、特殊儿童家园共育中家长参
(一)提升家长参与意识
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主体,需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教育专家、资深特殊教育教师等,围绕特殊儿童家园共育的意义、家长角色定位等主题,深入剖析家长参与对孩子成长的多方面积极影响,如促进孩子社交能力发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升学习效果等,让家长深刻认识到自身参与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发放宣传资料,将家园共育的理念、成功案例、实用方法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方便家长随时查阅学习,加深对家园共育的理解;组织家长参观学校的教育设施、康复训练场所,观摩课堂教学和康复活动,让家长直观感受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了解学校为特殊儿童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从而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分享那些在家园共育下取得显著进步的特殊儿童成功案例,让家长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进一步坚定参与的信心。
(二)增强家长参与能力
学校要深入了解特殊儿童家长的需求,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特殊儿童家长的特点和关注点,定期组织各类专业培训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康复治疗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为家长授课,培训内容涵盖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表现,以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教育方法和技巧,教授家长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采用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潜能[4];康复训练知识,让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技能,能够在家庭中为孩子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孩子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为家长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如专业网站、学习平台上的相关课程、视频资料等,并设立咨询服务热线或在线咨询窗口,方便家长随时学习和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参与能力。
(三)拓宽家园沟通渠道
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外,学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例如,利用微信、QQ 等社交平台建立家长群,教师可以在群里及时发布学校的教育动态、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活动表现等信息,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家园共育网站或手机APP,在网站上设置教育资讯、课程安排、家长论坛、在线咨询等多个板块,为家长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站上获取相关信息,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向专家咨询问题,形成良好的家园互动氛围。提高沟通质量:在沟通过程中,学校和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沟通态度,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以真诚、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5];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家长的想法和需求,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难和期望,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案,在沟通内容上,要注重深入性和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针对孩子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学校要定期对家园沟通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结果不断改进沟通方式和方法,提高沟通质量,确保家园沟通顺畅有效,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开展家长指导活动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与家长的密切沟通中,要敏锐地关注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深入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包括生活习惯、情绪状态、学习情况等,以及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遇到的困难,根据这些信息为家长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教学的方式,在家长面前展示如何正确地与孩子互动、引导孩子学习和解决问题,让家长直观地学习到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分享成功和失败的教育案例,引导家长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帮助家长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加得心应手。
(五)建立家长互助组织
成立特殊儿童家长互助小组或家长委员会,为家长搭建一个交流与分享的专属平台,在这里家长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倾诉在养育特殊儿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压力和心酸,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有效方法和小窍门,通过相互交流,彼此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强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信心;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家长互动活动,如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感情,同时也让家长学习到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互动、引导孩子参与活动;开展家长沙龙,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让家长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从而更积极地投身到家园共育中来。
参考文献:
[1] 周丽. 家园共育也需要量身定做—— 与特殊儿童家长的个性化家园互动[J]. 动漫界: 幼教365,2023(12):48-49.
[2]代晓萍.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实践研究[J].2024(23):40-42.
[3] 余泓颖, 黄英杰. 学前特殊儿童家园社协同共育现状及改进方法探析[J]. 新课程教学( 电子版),2024(19):137-139.
[4]孟紫婷.家园共育对特殊需要儿童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科普童话,2023:73-7
[5]林芳.孤独症儿童家园社协同教育的行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