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
吴川
身份证号:510322199304200518
前言:新时代的到来,带动了一场深刻的建筑行业变革,也为管理人员提供了诸多新型管理工具,促使协同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可能。大多建筑工程中会涉及较为复杂的管理内容,且各阶段的管理工作之间都存在些许关联,相互影响。因此,立足于全生命周期视角,推进工程管理任务的协同开展,具备较高必要性,也是提升工程质量以及综合效益的必要手段。传统工程环境下,管理人员惯用的单一性管理手段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需求,对其加以改进创新亟不可待。
1 全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在建筑工程领域,全生命周期可以被理解为建筑从规划到落地的完整周期,广泛涵盖了决策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全过程,着重强调了各阶段的协同性与综合性,突破传统分段管理模式的单一问题[1]。并且,相较于传统分段管理模式,全生命周期的优势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系统性优势。该类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集成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有助于工程人员架构明确的管理目标;第二,前瞻性优势。该类管理模式可辅助工程人员对工程的后期风险加以判断。例如,可在设计阶段对后续的施工效益加以评估,并采取合适的管控举措;第三,闭环性优势。该类管理模式可辅助工程人员优化前期决策,基于运营阶段的数据反馈,建立完善循环机制。并且,采取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项目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协同管理要求,促进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2 建筑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中的协同效
2.1 把握决策阶段的协同基石
决策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中的起始环节。 作为整体管理工作的定位阶段,此环节的管理所呈现出的协同效应表现多集中于多主体的契合联动。 场调研数据往往会与项目的风险偏好以及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有紧密关联[ 于整体工程的市场定位并未契合于投资者的预期想法。所以,在全生命周 报周期需求以及所能够提供的资金规模加以分析,合理地展开项目策划。与此同时, 需 能布局与当地的城市规划相契合,以两者协同提高项目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2.2 把握规划阶段的协同筹谋
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注重加强其与可行性研究工作之间的协同效应。例如,在对项目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时,项目负责人可展开深入的地质勘查,对项目所在地的地基加以检验,并及时将检验所得的地质条件信息反馈给涉及部门,以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基础方案是否合理。例如,经过地质勘探后发现施工区域存在软土地基,在获得相应地质条件信息后,设计部门有充足的时间优化调整设计方案,确保所选择的桩基础形式、建筑布局能够适用于软土地基。此外,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工程人员还可从经济可行性角度出发,对不同设计方案的成本影响加以协同评估,例如是否可采用新型材料、该类材料是否会增加项目投资、是否会获得更高的节能效益,以合理界定各类材料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程度,实现规划阶段的协同目的。
2.3 把握设计阶段的协同要素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管理人员需要将重点集中在多专业设计协同层面。例如,若工程项目的规模相对较大,可以将整体布局设计、空间规划设计工作交付给专业的建筑设计团队。而在此过程中,也需要与结构设计团队建构协同关系。
以医院一类的特殊建筑工程为例。该建筑工程对于空间布局的灵活性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需要优先考虑大跨度框架结构,尽量减少空间内的柱的数量。在此基础上,由结构设计团队配合进行精准的计算模拟,对建筑结构以及造型的稳定性安全性加以评估,实现设计协同。此外,电气设计团队、给排水设计团队也需要协同参与设计工作,基于建筑结构的设备分布、人员流量预估,合理布局给排水管道以及电气线路,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管理中,所形成的设计方案会直接对施工进程造成影响,因此设计团队需要充分考虑施工设备、施工工艺等影响因素,合理设计建筑造型、选择施工技术,确保各环节的施工任务可达可行。在后续施工作业中,结合施工单位的反馈,设计团队也可适当地调整设计方案。例如若传统模板体系施工复杂性较高,可尝试调整为新型液压自爬升模板体系,以促使施工任务安全便利开展[3]。
2.4 把握施工阶段的协同实践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要求,需要各方主体共建协同联动网络,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总分包商。作为项目的发起者,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在于参与项目规划预算以及资源协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需定期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开展工程会议,就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加以重点关注,以协同沟通、协同处理的方式解决工程问题。作为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在协同管理框架中,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在于管理施工现场以及施工团队、协同各施工部分的施工组织,如土建施工组织、机电施工组织、装饰装修施工组织,以施工单位的管理促进各工序的顺畅衔接。除此之外,监理单位需聚焦施工全过程,推进监督管理工作,严控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及时纠正施工偏差,促使工程目标顺利达成。
2.5 把握竣工阶段的协同闭环
进入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分别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当地的政府部门。在竣工阶段的协同管理工作中,四方主体需要协同设计标准化流程,有序推进验收工作。
首先,施工单位需要展开自检并自行整理各类施工材料,而后向监理单位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接收到申请后,监理单位需要严格参考行业标准实施工程审查,着重检查项目的隐蔽环节以及关键部位,判断工程质量是否合格。针对存在质量问题的部分,需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随后,需要向建设单位提交正式验收报告,而验收单位需组织四方主体进行全面的联合验收。政府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组织的职能逐一推进规划验收、消防验收以及特种设备验收,及时就验收不合格的环节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确保项目顺利竣工。
结论:综上所述,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融合, 是该项工作提升质量与效率的必要举措。采取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有助于 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形成的信息壁垒,修补流程割裂问题。因此,在工程 命周期视角,明确决策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的管理要点,建构完善的协同管理闭环逻辑,进一步提升协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韩海青.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J].砖瓦,2023,(01):88-90.
[2]丛炜桐.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招标,2025,(01):165-168.
[3]骆国华.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15):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