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视角下幼儿园户外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陈志欣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胜利路幼儿园;075100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户外课程作为幼儿园教育的 ,是幼儿接触自然、探索世界的主要途径。然而,当前幼儿园户外课程仍存在诸多局限:部分课程内容脱离 然场景, 以“预设游戏”为主,缺乏幼儿自主探究空间;课程实施碎片化,未形成系统的内容框架;评价聚焦“技能掌握”,忽视幼儿在自然中的情感体验与能力发展。
自然教育以“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为核心,强调幼儿与自然的深度互动,与幼儿园户外课程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基于此,本文从自然教育视角出发,结合幼儿园教育实践,构建系统化的户外课程体系,旨在解决当前户外课程“碎片化”“形式化”问题,推动幼儿在自然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自然教育视角下幼儿园户外课程体系的建构维度(一)课程目标:聚焦“三维发展”,兼顾认知与情感
自然教育视角下的户外课程目标,需打破“单一技能培养”的局限,构建“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体系。认知层面,引导幼儿认识自然中的动植物特征、季节变化规律等基础常识;能力层面,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情感层面 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树立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针对大班幼儿的“校园植物探秘” 课程,目标可设定为:认知上能识别3-5 种校园植物的名称与生长特点;能力上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叶片纹理并绘制简单图谱;情感上愿意主动照料班级种植区的植物,感受生命成长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依托“自然场景”,划分四大模块
课程内容需以幼儿园户外自然场景为载体,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划分“自然观察”“自然劳作”“自然游戏”“自然创造”四大模块,形成系统化内容框架。自然观察模块,利用幼儿园的草坪、花园、水池等场景,开展“昆虫找家”“树叶变色实验”等活动;自然劳作模块,设置班级种植区、饲养角,让幼儿参与播种、浇水、喂食等劳动;自然游戏模块,设计“自然材料搭建” “寻宝大作战”(寻找特定形状的石头、树叶)等游戏;自然创造模块,引导幼儿利用树枝、落叶、松果等自然材料进行手工创作。四大模块相互关联,既满足幼儿自主探究需求,又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三)课程实施:遵循“幼儿为主”,采用“三阶路径”
课程实施需摒弃“教师主导”的传统模式,遵循“幼儿自主探究”原则,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分享总结”三阶实施路径。情境导入阶段,教师通过提问、故事等方式激发幼儿兴趣,如开展“小蚂蚁搬家”活动时,教师以“小蚂蚁要搬到新家里,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的新家在哪里”引发幼儿好奇;自主探究阶段,给予幼儿充足时间观察、操作,教师以“观察者”身份记录幼儿表现,仅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引导,如幼儿观察蚂蚁时疑惑“蚂蚁为什么总是排队走”,教师不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幼儿通过查阅绘本、反复观察寻找答案;分享总结阶段,组织幼儿围坐交流探究发现,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如让幼儿画出“我看到的蚂蚁新家”,并讲述观察过程中的趣事。
(四)课程评价:立足“过程体验”,构建多元体系
自然教育视角下的课程评价,需突破“结果导向”,构建“过程+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聚焦幼儿的自然探究过程,包括“观察专注度”“动手参与度”“与同伴的合作情况”“情感表达”等维度;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家长评价”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幼儿在户外课程中的表现,幼儿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的收获(如“我今天给小苗浇了水,它好像长高了一点”),家长记录幼儿在家中对自然的关注(如是否主动分享户外发现的植物);评价方式以“成长档案”为主,收集幼儿的观察记录、手工作品、活动照片等,直观呈现幼儿在自然课程中的发展轨迹。
二、自然教育视角下幼儿园户外课程的实施案例以中班“秋天的秘密”主题户外课程为例,阐述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课程启动时,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户外散步,引导幼儿观察:“大家看看树上的叶子和夏天有什么不一样?草地上的小花还在开吗?”幼儿发现树叶变黄、花瓣掉落,纷纷提出“树叶为什么会掉”“小花去哪里了”等问题。教师顺势引出“秋天的秘密”主题,邀请幼儿一起探索秋天的变化,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开展模块活动
1. 自然观察活动:幼儿分组携带放大镜、观察本,在花园里观察落叶的形状、颜色,记录“我找到的落叶”——有的幼儿发现枫叶是“手掌形”,有的幼儿注意到银杏叶像“小扇子”;教师引导幼儿对比不同树木的落叶,思考“为什么有的树落叶多,有的树落叶少”。
2. 自然劳作活动:在班级种植区,幼儿参与“收红薯”劳动,从松土、挖红薯到清洗红薯,全程自主操作。过程中,幼儿遇到“红薯挖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调整铲子角度,或几人合作“轻轻拔红薯藤”,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动手能力。
3. 自然创造活动:利用收集的落叶、树枝,幼儿开展“秋天的拼画”创作,有的用枫叶拼出“小金鱼”,有的用树枝和落叶搭建“小房子”,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如“我用银杏叶做金鱼的尾巴,因为它很像”。
(三)分享总结:梳理探究收获
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秋天分享会”,幼儿展示自己的观察本、手工作品,讲述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如一名幼儿说:“我发现松树的叶子没有掉,妈妈说它是常绿树”;另一名幼儿分享:“挖红薯的时候,我和小明一起合作,终于把最大的红薯挖出来了,很开心”。教师对幼儿的发现给予肯定,同时梳理秋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形成系统认知。
(四)多元评价:记录成长轨迹
教师将幼儿的观察本、拼画作品、活动照片整理进成长档案,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专注度与动手能力;引导幼儿自评“最喜欢今天的哪个活动”“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通过家长群分享活动视频,邀请家长记录幼儿在家中对秋天的关注,如“孩子回家后主动给家里的植物浇水,说要像在幼儿园一样照顾它们”。
结语
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户外课程体系,核心是“让幼儿在自然中自主探究、在体验中成长”。通过建构“三维目标、四大模块、三阶路径、多元评价”的课程体系,能有效解决当前户外课程碎片化、形式化问题,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提升认知、发展能力、涵养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2]约瑟夫·克奈尔.与孩子共享自然[M].郝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3]虞永平.幼儿园课程生活化[J].学前教育研究,201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