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企业信息技术治理框架构建与效能提升研究
彭锐
新余市属文化传媒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省新余市 338000
一、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从技术革新层面延伸至战略重构与业务模式创新领域。信息技术治理通过制定技术应用规则、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数据安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制度支撑与管理规范。然而,传统信息技术管理模式存在战略与业务脱节、技术架构分散、数据孤岛林立等问题,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动态需求。构建科学的信息技术治理框架并提升其效能,成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转型中信息技术治理的挑战
(一)战略协同困境
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信息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深度融合,但实践中二者常存在目标分歧。业务部门关注市场响应与客户体验,倾向快速引入新技术实现业务创新;信息技术部门则侧重系统稳定性与合规性,导致技术投入与业务需求脱节。此外,企业高层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差异,使得信息技术治理缺乏统一战略导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技术架构碎片化
企业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因分阶段部署不同信息系统,形成多个独立运行的技术架构。这些系统数据标准不一、接口兼容性差,导致数据难以共享与整合,衍生数据孤岛问题。同时,传统集中式架构难以支撑数字化转型对敏捷性与扩展性的需求,增加了技术运维与治理复杂度。
随着物联网设备在企业生产与运营中的广泛部署,信息技术治理面临设备接入安全与数据海量增长的双重压力。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协议多样,若缺乏统一的接入认证与安全防护机制,极易成为网络攻击的突破口。同时,设备产生的实时数据具有高并发、多模态特征,传统数据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存储与分析需求。此外,远程办公与移动办公模式的常态化,使企业数据边界变得模糊,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终端、跨地域的协同办公,对信息技术治理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数据治理体系缺失
数字化转型使企业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但数据治理能力滞后。数据标准不统一、权责划分模糊、安全防护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数据质量低下、隐私泄露风险增加。此外,数据价值挖掘缺乏系统性规划,难以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提升业务效能。
三、企业信息技术治理框架构建
(一)框架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治理框架构建需遵循战略对齐、业务赋能、风险可控三大原则。战略对齐要求治理目标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保持一致,确保技术投入服务于核心业务;业务赋能强调以业务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业务流程;风险可控则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技术应用安全合规。
(二)核心要素构成
信息技术治理框架涵盖战略层、管理层与执行层三大核心层面。战略层负责制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明确技术发展方向与资源配置策略;管理层通过建立治理组织架构、制定管理制度与流程,实现技术应用的规范化管理;执行层依托技术平台与工具,落实治理要求并监控实施效果。三者相互协同,形成完整的治理体系。
(三)架构整合路径
为解决技术架构碎片化问题,需推进企业技术架构的服务化与云化改造。通过微服务架构拆分传统系统功能模块,实现服务的独立部署与灵活调用;借助云计算平台整合分散的IT 资源,构建统一的技术底座。同时,制定标准化的数据接口规范,促进系统间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
四、信息技术治理效能提升策略
(一)战略协同机制优化
建立高层战略协同委员会,由业务与技术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定期研讨数字化转型目标与技术实施方案。通过战略地图工具,将业务战略分解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确保技术投入与业务价值创造直接关联。同时,引入敏捷管理理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信息技术战略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二)数据治理体系完善
构建企业级数据治理体系,明确数据管理权责,制定数据标准、质量管控与安全保护规范。建立数据资产目录,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引入数据治理工具,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监控与追溯。通过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数据质量,释放数据价值。
(三)组织与人才能力升级
优化信息技术治理组织架构,设立首席信息官(CIO)统筹技术战略与业务协同,并组建跨部门数字化转型团队。加强技术人才培养,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等方式,提升团队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专业能力。同时,建立数字化文化激励机制,推动全员数字化思维转型。
(四)智能化治理工具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治理工具成为提升信息技术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在战略协同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业务需求文档与技术规划文件进行语义分析,自动识别二者目标差异并生成协同建议,减少人工研判的主观性与误差率。在数据治理领域,智能数据质量管理工具可自动检测数据异常、修复错误记录,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数据质量波动趋势,提前采取干预措施。此外,自动化运维平台能够实时监控技术架构运行状态,基于预设规则自动处理常见故障,如服务器负载均衡调整、异常服务重启等,大幅提升运维响应速度与系统稳定性。智能化工具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使治理过程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
五、治理效能评估与持续改进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涵盖战略匹配度、技术架构成熟度、数据治理水平、业务赋能效果等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信息技术治理效能进行动态评估。例如,通过业务流程优化效率、数据驱动决策应用率等量化指标,直观反映治理成效。
(二)持续改进机制建立
基于评估结果,建立信息技术治理的持续改进机制。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改进计划,明确责任部门与时间节点;引入 PDCA 循环管理方法,对改进措施进行持续监控与效果反馈。同时,关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与企业业务变化,定期优化治理框架与策略,确保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六、结语
数字化转型中企业信息技术治理框架的构建与效能提升,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通过明确治理原则、完善框架体系、优化协同机制,企业能够有效整合数字资源,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演进,企业需持续创新信息技术治理模式,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质量与效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青.数字化转型与管理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2]黄丽华.企业信息技术治理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3]王众托.智能时代的企业数字化转型[J].管理世界,2021(5): 1-12.
[4]张鹏.企业数据治理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 45(3):89-95.
[5]吴晓波.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变革与能力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