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庄金凤

宿迁市洋河新区梅香街小学 223725

引言

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思维探索与能力提升的过程。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常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难以充分激发自主思考与探索欲望。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契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需求。

一、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现状

1.1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形式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应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且与教学环节深度融合。在新知识导入阶段,教师常通过设置悬念性问题启动探究,如学习 “百分数” 时,围绕 “商场折扣如何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新知探究环节,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让学生围绕具体学习任务自主分析、尝试解决。

1.2 探究式学习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适配情况

探究式学习与小学数学不同类型知识点的适配度存在差异,整体呈现 “具象知识点适配性高、抽象知识点适配难度大” 的特点。对于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如 “人民币的认识”“时间的计算”,探究式学习能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轻松适配,学生可在模拟购物、规划时间的过程中完成探究;对于几何类知识点,如 “长方体的特征”,借助实物观察、动手操作的探究方式也能有效适配。

1.3 小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主动性与表现

从课堂实际观察来看,小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主动性受年级、探究内容趣味性影响显著。低年级学生因好奇心强,对动手操作类探究参与热情高,如在 “认识图形” 探究中,积极参与图形拼搭、分类;高年级学生则更倾向于有思维深度的探究任务,对简单的操作类探究主动性有所下降。在表现上,主动探究的学生能积极表达想法、乐于尝试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会主动与同伴交流;而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习惯等待他人得出结论,缺乏独立探究的意识,整体参与度呈现不均衡状态,反映出探究式学习在学生个体适配性上仍需优化。

二、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实践路径

2.1 基于生活情境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生活情境设计探究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关键路径,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降低探究门槛。设计时需紧扣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学习 “比例” 时,围绕 “调配果汁时水与果汁的比例”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何调配出口感一致的果汁”;学习 “路程问题” 时,结合学生上下学的路线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分析 “不同路线的距离与时间关系”。

2.2 搭建小组合作探究平台,培养协作能力

搭建科学的小组合作探究平台,需从分组方式、任务分工、交流规则三方面系统设计,为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分组时采用 “异质分组” 原则,将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的学生搭配,确保每组都有组织、表达、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任务分工明确,设置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让每位学生都有具体职责,避免 “少数人探究、多数人旁观”;同时制定简单的交流规则,如 “轮流发言、认真倾听、尊重不同意见”,引导学生有序交流。

2.3 借助直观教具辅助探究,降低学习难度

直观教具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感知对象,是辅助小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工具,有效降低探究难度。在探究 “数的认识” 时,借助计数器、小棒等教具,学生可通过拨计数器、摆小棒直观感受数的组成与变化;探究 “几何图形关系” 时,使用可拆分、组合的几何模型,能让学生清晰观察图形间的拼接、转化过程,如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时,通过将圆柱切割拼成近似长方体,直观理解体积公式的由来;

三、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反思与优化

3.1 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引导角色的定位与把控

在探究式学习实践中,教师引导角色的定位需精准把握 “引导而非主导、辅助而非替代” 的原则,避免出现 “过度干预” 或 “放任自流” 的极端情况。当学生探究方向偏离时,教师需以问题启发引导回归,如学生探究 “平均数” 时聚焦计算方法忽略意义理解,可通过 “平均数能反映什么情况” 的问题引导;当学生探究遇到瓶颈时,提供阶梯式提示,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如探究 “梯形面积” 受阻时,先提示 “能否借鉴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再逐步引导剪拼。

3.2 探究式学习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平衡策略

平衡探究式学习与课堂教学效率,需从探究任务设计、时间管理、环节衔接三方面制定策略。在探究任务设计上,聚焦核心目标,避免任务繁杂,每个探究任务仅围绕 1-2 个关键知识点展开,如学习 “除法应用题”时,探究任务聚焦 “数量关系分析”,不额外增加无关要求;时间管理上,预设探究时长,通过提醒、分组竞赛等方式把控节奏,防止单一探究任务耗时过长;环节衔接上,提前明确探究流程与要求,探究结束后及时总结梳理,将探究成果转化为系统知识,避免因环节混乱浪费时间,确保探究式学习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3.3 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任务设计优化

面向不同层次学生优化探究任务,需采用 “分层设计、弹性要求” 的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针对基础薄弱学生,设计基础性探究任务,降低探究难度,如学习 “分数加减法” 时,让其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针对中等层次学生,设计提升性探究任务,增加探究深度,如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针对学有余力学生,设计拓展性探究任务,拓展探究广度,如探究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复杂应用。

四、结论

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展开分析,梳理了其应用形式、与知识点的适配情况及学生参与表现,提出基于生活情境设计问题、搭建小组合作平台、借助直观教具的实践路径,并从教师引导、效率平衡、分层设计方面给出优化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恩芹.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策略[J].中国教师,2025,(08):118-120.

[2]黄金林.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项目式学习的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22):82-85.

[3]赵延宝.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