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野下待进生的转化策略

作者

曾碧蓉

阳山县韩愈中学 513102

在立德树人视野下,教师需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待进生作为特殊群体,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与难点,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强化其转化工作。

在德育教学中,待进生转化常被视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但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笔者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原则,致力于提升待进生思想道德素质。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转化策略。

一、尊重个体差异,建立信任关系

教师应成为“眼里有光”的教育者,用慧眼发现、看见、尊重并相信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学生才会认可、信任教师,进而建立良好信任关系。教师要用教育智慧点亮学生心灯,激发其潜能,助力每一位学生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而非批评与改造。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差异性,明白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同一班级学生虽面临相同教学环境与课程要求,但背景、家庭环境、学习喜好及认知方法各不相同。

笔者班上有位黄某同学,因长相特殊且总做怪异动作引得同学哄笑,给大家留下不好印象。笔者未直接批评,而是细心了解原因,发现他父母离异后随父生活,父亲管教严格,他在家极少说话,在校的不良行为实则是想引起关注。笔者耐心引导其改正,让他感受到尊重而非嘲笑。可见,不能用统一标准评价所有学生。教师要尊重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能力,给予个性化帮助与关注,同时维护待进生自尊,关注其小进步并及时鼓励,要知道尊重与欣赏的目光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二、秉持关爱之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巴特尔说:“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目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孩子需要老师爱的目光,待进生更是如此,他们渴望关爱,进而能被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深切体会到“爱心”在师生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近几年担任班主任,虽疲惫却乐在其中,也深刻明白班主任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行为习惯与存在问题,才能制定针对性教育方案。

笔者班上有位李某同学,自制力差且常违反纪律,面对批评还会产生厌恶与憎恨情绪。为解决问题,笔者多次与家长沟通,了解到他父母长期在外,由年迈奶奶照料,因缺少父母监管教育与关爱,导致无心向学且对生活不满。

对此,笔者以爱心为基础开展工作:经常找他谈话,了解其生活与学习状况,逐步走进他的内心,建立友好师生关系。慢慢的,他开始认识自身问题,产生做好学生的想法,学习兴趣也逐渐产生。为更好帮助他,笔者安排了一位责任心强、成绩好且乐于助人的同学坐在他旁边,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作业方面,笔者亲自批改,让他感受到关心与重视。

通过这些措施,李某的自信心与进取心被唤醒,开始改正缺点、努力学习,最终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在细微处见真情,真诚关爱、热心帮助学生,让他们感受善意与关爱,促进师生心灵沟通,激发学习兴趣。老师的关爱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上进,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力量。坚持关爱学生、潜心育人,用爱心耕耘,定会收获回报,开辟成功育人之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让教育更成功。

三、关注学生闪光点,帮助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努力成为“眼里有光”的人,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关注其独特之处,采用积极评价方式,增强他们对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起点,培养学生树立自信,能让他们认真做好每件事。教师坚持积极评价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信任与认可、表扬。因此,教学中笔者时刻关注待进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与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实践表明,待进生得到肯定与鼓励后,学习积极性会大幅提升。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笔者上课时喜欢提问待进生,即便他们只回答对了一点点,也会表扬其认真上课、积极回答的表现;即便回答错误,也会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指导改正。

有一节语文课学习《背影》时,笔者让从不举手发言、成绩较差的待进生李小明朗读“‘父亲’去买桔子那部分内容”。他读完后,大家都刮目相看,纷纷鼓掌。笔者称赞道:“小明同学,你的普通话十分标准,读得很有感情,快称得上一位朗诵家了,大家要好好向你学习,这节课老师很开心,希望你能继续发扬优势,相信你会更棒的!”

此后,李小明上课变得积极主动,其他待进生也对他刮目相看,甚至以他为榜样,共同学习。自此,笔者更注重关注待进生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这种鼓励方式的转化效果很好。

四、加强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

德育教育中,家庭环境对学生影响重大。初中班主任实施德育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家庭背景,积极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行为表现,同时让家长知晓孩子在校情况,通过家校合作推进德育工作有效实施。

对于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学生,因家庭关怀缺失,可能出现内向、孤僻等性格。班主任要及时联系家长,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并给予他们更多关心与关注,以此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此外,通过与家长沟通,班主任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更贴合需求的德育教育方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自信心。

为确保学生教育与管理有效进行,教师要定期与待进生家长沟通交流,保持信息畅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的表现,为后续转化工作做充分准备。笔者任教班级待进生较多,且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教育与监督难度较大。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家校沟通:

首先,坚持经常用电话或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家长联系,告知学生在校表现,家长们乐于配合,会根据老师反馈的信息对孩子进行教育、表扬、监督与辅导;同时与家长及时分享学生的进步,让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其次,利用课余时间多次到待进生家里家访,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教育的坚持不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

再次,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孩子。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班上的小铭、欣欣、小李等待进生成绩逐步明显好转,在期中和期末质检中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总之,转化待进生是一项艰巨、复杂且需长期投入的工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坚持不懈,不期望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注重教育的针对性、持续性与实际效果,实现待进生全面转化。对待待进生,老师要满怀热情、耐心引导,时刻关心其需求,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机会;帮助他们看到自身进步,重新点燃自信,让他们在学习中走出困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素养,促进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汪文中.重视初中德育生态方法,关注德育生态效果[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9):30.

[2]苏磊.以德育人,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初探[J].教育科学:引文版,2020,14(16):261.

3]谭燕妮.浅析差生的心理问题及教学对策[J].青春岁月,2015(08):25.

[4]郑林娟."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建议[J].教师博览,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