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素养的渗透策略

作者

申时会

青岛崂山新世纪学校 266000

教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每一篇课文都像一座蕴藏着美的宝库,教师需深入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建立对美的基本认知。

在自然类文本中,感受自然之美。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文中对钱塘江大潮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描写,生动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教学时,可通过播放大潮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浪潮的雄伟;再让学生反复朗读相关段落,圈画出表现大潮动态和声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生动,从而感受自然景观的壮丽之美。

在人文类文本中,体悟情感之美。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慈母情深》里,母亲 “龟裂的手指”“疲惫的眼睛”“凑钱给孩子买书” 等细节,蕴含着深沉的母爱。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想象母亲劳作的艰辛,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通过小组讨论 “母亲为什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支持孩子读书”,让学生明白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理解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文之美。

在语言形式上,品味表达之美。古诗是语言艺术的瑰宝,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绝句》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工整,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画图再现诗句场景,感受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拍手打节奏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分析 “鸣”“上” 等动词的妙用,感受语言的精炼美,让学生在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创新教学活动形式,深化审美体验过程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单一的讲授式教学难以让他们深入体验美。教师需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感受美、体验美。

开展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美。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雪孩子》时,可创设 “冰雪世界” 情境,通过播放雪花飘落的视频、布置雪花装饰等,让学生仿佛置身故事场景。在朗读对话时,引导学生模仿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语气,体会雪孩子的善良与勇敢。学生在情境中不仅理解了故事内容,更感受到了雪孩子舍己为人的精神美,深化了审美体验。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代入中理解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闰土机智勇敢、见多识广,与 “我” 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分组扮演闰土和 “我”,再现月下刺猹、讲述海边趣事等场景。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闰土身上的质朴之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实现从文本解读到审美理解的跨越。

三、链接生活实际,拓展审美实践空间

生活是美的源泉,语文教学应打破课堂界限,将审美教育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素养。在写作中创造美。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如清晨的露珠、傍晚的晚霞、同学的微笑等,写下《生活中的小美好》。教学时,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生动地表达出来。例如,有学生这样写:“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更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

在口语交际中表达美。开展 “我推荐的美景” 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见过的美景。要求学生描述时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在交流中,学生不仅分享了美的体验,也从他人的描述中发现了更多的美,形成了审美共鸣。

在手工制作中展现美。学习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后,让学生用彩纸、黏土等材料制作文中的小动物,并根据故事情节编排小故事。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将文字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了审美表现力。

四、跨学科融合,丰富审美教育维度

跨学科融合能打破学科壁垒,让审美教育从单一文本赏析走向多维体验,引导学生全方位感受秋雨的诗意与美好。

语文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品读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等比喻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文字描绘的秋雨意境,培养语言审美能力。接着引入科学学科,结合 “天气变化” 知识点,让学生观察课前收集的秋雨前后气温、动植物变化资料,明白秋雨带来季节更替的科学原理,理解文本中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把红色给了枫树” 的自然成因,让审美认知有科学支撑。

随后融入美术学科,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蓝本,用彩笔绘制 “秋雨染秋” 的画面,将文字中的色彩美转化为视觉美。在绘画过程中,鼓励学生联想文本细节,比如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让画面更具层次感。最后结合音乐学科,播放轻快的秋日钢琴曲,学生一边欣赏自己的画作,一边再次朗读课文,在听觉与视觉的融合中,深化对秋雨之美的感受。

这样的跨学科教学,让《秋天的雨》的审美教育涵盖语言、科学、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让学生在多学科联动中,更深刻地领略秋天的雨的独特魅力,提升综合审美素养。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新教学方法,链接生活实际,加强学科融合,并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逐步提升审美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小美 周春玲. "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教学的策略探究." 基础教育研究 18(2023):74-76.

[2] 刘艺.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策略的研究[D].长江大学,2024.

[3] 王立新.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