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运动解剖学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作者

胡建峰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学院 ¥226010

1 引言

作为体育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运动解剖学不仅仅承担着辅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职能,更在构建多门体育课程理论框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形态学研究提供核心支持。该学科属于体育与医学交叉融合领域,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重点在于依托人体解剖学原理,系统分析体育锻炼对身体结构、生长发育及形态变化所引发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人体机械运动规律跟体育动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成为体育院系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理论教学跟实验实践两个维度,以人体结构为切入点,探讨运动状态下身体形态变化特征同时形成融合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运动个体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深入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不仅仅有助于理解运动实践的本质内涵,还能增强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控能力,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同时为后续学习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及人体测量学等课程奠定坚实基础[1]。

2 运动解剖学与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在

2.1 与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契合

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学承担着提升身体技能、树立健康理念以及培养持续锻炼习惯关键职责。要完成这些任务同时必须建立在对人类运动机制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结构跟运动之间关系学科,运动解剖学为教师、学生提供解释“为何能够活动”及“如何科学锻炼”的理论支撑,通过解析肌肉收缩的基本原理,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动作对身体影响因此掌握科学运动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同时通过对运动过程中各系统协同作用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规律锻炼对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因此,运动解剖学不仅仅为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核心价值也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高度契合[2]。

2.2 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契合

作为体育教育教学内容构建的核心理论基础,运动解剖学广泛应用于基础运动技能、专项技术训练以及运动健康知识等多个教学领域[3]。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授基础运动技能时,教师应依据关节活动规律来设计动作教学流程在跳远教学中,需结合髋关节、膝关节同踝关节的伸展机制,分析其对跳跃距离的具体影响;而在专项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则需根据肌肉收缩特性改良技术动作如在乒乓球正手攻球教学中,应深入探讨胸大肌、三角肌同肱二头肌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发力顺序;此外在运动健康知识的教学环节,教师还需依托肌肉骨骼系统解剖结构,系统阐述运动损伤发生机制和预防策略膝关节损伤常与股四头肌、腘绳肌力量失衡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运动解剖学不仅仅是体育教育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支撑,二者在内容层面亦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4]。

3 当前运动解剖学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师资学科素养不足

在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作为核心传播者,其学科素养对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该领域仍存在专业 C+ 方面在知识积累层面,一些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未能系统学习运 缺乏对肌肉收缩机制跟关节活动规律等关键内容深入理解无法准确识 涉及 类型;另一方面在实践应用层面,部分教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将其有效转 的能力较为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5]。

3.2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解剖学知识的传授方式仍主要依赖教师讲解与黑板绘图等传统手段。这种教学模式由于缺乏直观展示以及互动交流,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学习兴致也随之下降,值得强调的是,在膝关节结构教学中,教师仅通过静态示意图呈现其形态,未能展现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此影响学生对半月板跟韧带在运动中功能认知;而在肌肉收缩原理讲解中,仅依靠文字描述区分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学生难以直观感知两种收缩类型实际表现,此外,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记忆训练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致使学生虽能背诵相关理论,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分析运动动作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进而形成“学用脱节”的现象。

3.3 评价体系不完善

构建科学合理评估体系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增强运动解剖学的实际应用效果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多数学校在体育教育评价过程中尚未建立专门针对该学科理论应用量化标准,导致其实际成效难以被准确衡量,相关问题也难以及时发现,具体而言在学生层面,现行考核机制仍主要关注于运动技能达标与体能测试,未将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知识理解及实践能力纳入评估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关注度;而在教师教学评估方面,评价指标多集中于教学态度、课堂组织以及学生参与度等表层维度,缺乏对运动解剖学理论实际应用情况的深入分析因此难以有效促进教师将该理论融入日常教学过程,同时,部分院校还缺乏对运动解剖学应用效果的持续跟踪与反馈机制,致使无法及时识别教学实施中的潜在问题,进而影响教学改进的科学性同针对性[6]。

4 优化运动解剖学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策略

4.1 强化师资培养培训

针对当前教师学科素养不够的问题,应从职前培养与在职提升两个层面构建系统化的师资发展体系。首先需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改良,增加运动解剖学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引入“运动动作解剖学分析”“损伤预防训练设计”等实践性模块,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授课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能力,应建立持续性的在职培训机制,学校可定期邀请运动解剖学领域专家及一线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内容涵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策略以及专项运动解剖学分析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跨校交流跟教学观摩活动,以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实践经验,最后应搭建“理论-实践”融合平台,如与本地体育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康复科室合作,安排教师参与运动解剖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及损伤康复实践工作,将科研成果同临床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因此增强教师在理论同实践结合方面能力。

4.2 创新教学手段

鉴于当前传统教学模式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不够同时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革新运动解剖学知识的传授方式显得尤为必要。具体而言可借助可视化教学工具,如3D 人体解剖软件及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动态模拟展示肌肉收缩与关节活动过程因此提升学生对抽象理论理解能力[7]。在解析“立定跳远蹬地动作”时,利用3D 动画直观呈现股四头肌与小腿三头肌的收缩机制及其对应关节运动轨迹,此外推行融合理论跟实践沉浸式教学模式,即在完成运动解剖学理论课程后,组织学生开展“动作解剖学分析”实践活动,要求其分组观察同伴跑步同跳跃动作并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相关肌肉群及关节运动情况,教师则在现场进行指导同反馈,以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最后借助短视频同微课等碎片化教学资源,将运动解剖学知识点浓缩为5 至10 分钟的视频内容,上传至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以此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

4.3 完善评价体系

为持续提升运动解剖学在实践中应用成效,构建科学系统评估与反馈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改良学生评价机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应在体育课程考核中增设“运动解剖学知识应用能力”这一评估维度,具体可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以及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该结果纳入学生体育成绩整体评价框架之中,与此同时,教师教学评估标准也需相应完善,将“运动解剖学理论的实际运用”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借助课堂观察、学生反馈及教学成果等多元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将评估结果同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紧密关联,以强化教师对理论应用重视程度,此外建立长效反馈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学校可每学期开展一次关于“运动解剖学应用成效”的专项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师生意见同建议,深入剖析现存问题并据此制定改进措施,因此形成“评估-反馈-改良”的完整管理闭环。

5 结语

在当前体育教育实践中,运动解剖学所涉及的肌肉骨骼系统结构及运动系统协同机制等核心理论,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高度契合,成为提升教学科学性的关键基础。通过改良课程设计、规范动作技术指导、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以及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等四个维度,能够有效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效率低下、安全隐患突出及针对性不够等问题,因此为学生运动能力发展以及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现阶段运动解剖学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教学方式单一及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挑战,但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健全反馈机制等措施,可显著改善现状,展望未来应进一步结合实证研究数据、分阶段探索路径以及新兴技术手段,深化运动解剖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新楚,戴飞.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运动解剖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1-5

[2]赵雨亭,王志江,孙建淼,刘睿.空气手势教学法在肩关节运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5,33(01):102-108.

[3]田宇.运动解剖学视角下的运动损伤预防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35):9-11.

[4]李新升.“运动解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4,(49):148-151.

[5]李国强,吴靖龙,赵国辉.运动解剖学视角下篮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30):19-21.

[6]张保国,王小迪,宋丽霞,杨刚,刘云午.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育人价值意蕴及体系构建[J].当代体育科 技,2024,14(26):146-149.

[7]岳晓雯,彭峰林,冯玥.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设计探索[J].大学教育,2024,(12):83-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