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移动终端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作者

庄越 杨芸艺 梁婧

哈尔滨学院 1 黑龙江职业学院 2

一、引言

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涉及学习习惯、生活作息、安全规范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传统管理主要依赖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人工巡视、纸质记录和定期汇报,存在监督滞后、数据分散、 管理 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的需求[]。随着智能手机、平板及 管 理应用的普及,移动终 日常行为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通过实时行为记录、智能提醒、数据分析和反馈,移动终端 够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行为规范养成,还可支持教师和管理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本文旨在探讨移动终端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策略及其成效,为院校构建高效、精细的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管理理论

教育管理理论强调教育活动应遵循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原则。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该理论为管理目标设定、职责分工、流程设计以及监督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提升管理的整体性和长效性。

(二)信息化管理理论

信息化管理理论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效率。在学生行为管理中,移动终端的应用不仅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还可进行智能化分析与行为监控,为管理者提供可量化、可视化的决策依据,推动管理向科学化、数据化方向发展。

(三)学生行为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与行为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心理和行为成长中的规律性。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与独立意识,移动终端通过行为记录、提醒及反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自我调控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三、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现状分析(一)管理方式传统、缺乏技术手

当前学生日常管理仍以人工记录和教师监督为主,缺乏信息化平台支持,导致行为监督不够及时,管理效率有限,容易出现遗漏和疏漏。

(二)数据分散、缺乏分析工具

出勤、作业、实验、宿舍等行为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缺乏统一采集和分析平台,难以形成系统化管理依据,也限制了对行为趋势的跟踪与异常行为的及时干预。

(三)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参差不齐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能够主动遵守课堂纪律和生活规范,但仍有部分学生依赖教师提醒,缺乏自我调控意识,影响整体班级管理效果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协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班主任、辅导员与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有限,行为异常处理滞后,缺乏统一协作机制和数据支持,整体管理协同效率不高,难以形成闭环管理。

四、移动终端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的应用(一)实时行为记录与数字化管理

移动终端可实现学生出勤、课堂参与、实验实训、宿舍作息及校园安全行为的实时记录,并将多维度数据统一汇总到数字化管理平台中。通过传感器、签到打卡、APP 打分等功能,行为数据能够自动采集,减少人工记录误差,提高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数字化管理能够为教师提供可视化报表,便于跟踪班级整体行为状况与个体差异,形成行为数据档案,为长期管理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二)个性化行为提醒与激励

移动终端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行为提醒,包括作业提交、课堂签到、实验操作规范及宿舍作息等内容。同时,可结合积分、徽章、排行榜、成长档案等激励机制,形成正向行为反馈。教师可设置个性化目标,让学生自主规划学习与生活行为,通过持续激励强化自律意识。长期使用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与责任感。

(三)信息共享与多方协同

移动终端可将学生行为数据实时共享给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及相关职能部门,实现跨部门协同管理。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教师和管理者能够快速获取关键行为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协调处理。信息共享不仅提高事件响应速度,也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形成部门间联动、高效协作的管理闭环。

(四)数据分析与科学决策

管理者可通过移动终端收集的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宿舍作息规律、实验操作规范性等指标。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学校能够识别行为异常学生、评估班级整体管理效果,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3]。数据分析还可支持长期行为研究和管理策略优化,实现学生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决策可视化。

(五)反馈机制与行为改进

移动终端可实现周期性行为反馈,将行为数据以图表、报告或APP 提醒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和教师。学生可根据反馈进行自我评估、调整行为方案,形成自我调控和持续改进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数据开展个性化指导和教育干预,并通过行为对比分析评估管理策略的有效性。该反馈机制有助于形成学生、教师与管理部门三方互动的闭环,提高日常行为管理的持续改进水平。

五、应用成效分析

(一)学生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借助移动终端的实时提醒、行为记录和反馈机制,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日常作息、课堂纪律和实验操作规范性得到明显改善,学生逐渐养成主动遵守校园规则和自我管理的习惯,自我调控能力与责任感明显提升。

(二)教师管理效率提升

移动终端减少了传统人工巡查、纸质记录和数据整理的工作量,使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行为动态,快速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教师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行为引导、心理辅导和个性化教育中,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管理协同机制优化

通过移动终端的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及职能部门形成高效协同体系。跨部门信息传递及时、事件处理流程顺畅,行为异常处理和决策协调效率显著提升,实现班级与学校整体管理的闭环运作。

(四)管理决策科学化

基于移动终端收集的行为数据,学校可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并通过统计分析评估管理效果。行为数据的长期积累为学校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日常学生管理由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科学化管理转型,实现持续改进与优化[4]。

六、结语

移动终端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学生自律能力的提升、教师管理效率的优化以及校内多部门信息化协同管理的实现。通过实时行为记录、个性化提醒、数据分析与反馈机制,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身行为表现,逐步养成自我管理和规范行为的习惯;教师可基于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科学决策,减少传统人工管理的盲区与滞后。

此外,移动终端的应用推动了学校学生管理向精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学校构建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移动终端功能,拓展智能化分析与预测能力,建立长效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将移动终端管理常态化,全面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张琳.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信息传播新态势与应对[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0,35(6):68-70.

[]万魏.基于智能移动终端支持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信息记录材料,00,:6-7.

[3] 王敏,廖黎莉,孙逊.面向高职学生的移动学习资源构建方法及策略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06,7(04):9-.

[4]华传强.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7(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