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海橙光”
张雨阳 姜美 侯俊同 石兴博
大连科技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随着海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海滨浴场游客量持续增长,海面漂浮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游客环保意识薄弱及随意丢弃行为,加之传统清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实现常态化、精细化治理。保护海洋生态、改善浴场环境、提升游客体验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海滨浴场实际需求,融合负压吸附、太阳能与物联网技术,设计出集自动收集、状态监测与远程管控于一体的海面垃圾清理产品。该设计注重高效、经济与可持续性,旨在为智慧化海洋环保装备创新提供解决方案。
1.设计调研与现状分析
通过对傅家庄、星海湾及夏家河子海滨浴场的实地调研发现,浴场日均客流量巨大,最高达 4 万人次,日产垃圾量超过1 吨。海面垃圾分布具有“低密度、广分散”的特点,传统人工打捞方式效率低、安全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大型打捞船虽容量大但成本高、机动性差;固定拦截网则存在清理不及时和误伤海洋生物等问题。在设计调研问卷及访谈显示,海滨浴场急需高效、安全、易操作且维护简便的清理设备。现有产品适应性差、智能化不足,无法解决浴场清理效率低、操作复杂和成本高等痛点。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一款自动化程度高、部署灵活,专为浴场低密度垃圾设计的智能清理解决方案。
2、 产品设计方案与创新内容
(1)整体结构设计
本研究提出的“蔚海橙光”海面垃圾清理产品。产品整体结构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由外桶、内胆、吸水泵、太阳能电池板及智能控制系统构成。产品创造性采用负压吸附与水位差原理作为核心工作机制。启动后,水泵抽空内胆空气形成负压,与外部海水产生水位差,从而形成漩涡,主动将海面漂浮垃圾及油膜污染物吸入设备内部,汇入内置垃圾袋中,解决了传统方式被动等待、清理不彻底的问题。
(2)工作原理与技术分析
①自动收集:自动收集功能采用智能负压涡流吸附系统。水泵形成负压,通过文丘里管吸水口产生吸附漩涡,有效收集半径3-5 米内漂浮垃圾及油膜。垃圾经不锈钢滤网分离后存于抗撕拉袋中,过滤海水实时回流。系统可感知垃圾密度并自动调节功率,实现高效节能清理。
②智能监控:内置超声波物位传感器实时精准监测垃圾储量,电压电流传感器持续追踪设备电量。所有数据通过4G/5G 模块上传至云端,并在电量过低或储满时自动向管理员发送预警信息,实现设备状态的全天候远程智能监控。
③远程交互:设备通过4G/5G 模块将状态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员手机 APP。可远程监控运行状态,接收满仓及低电量报警,并直接通过APP 控制排水网开关,实现无人化远程操作与管理。
④便捷清理:垃圾袋首尾相连,满载后可通过APP 指令打开底部排水网,垃圾袋凭借浮力自动上浮至水面,工作人员只需轻松打捞即可完成清理与更换。
(3)能源与可持续性设计
产品顶部集成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实现能源自给,延长工作时间,符合绿色低碳理念。材质上选用耐腐蚀复合材料、不锈钢及合成树脂包裹关键部件,确保设备在恶劣海洋环境下的耐用性与使用寿命。
(4)人机交互与CMF 设计
本产品开发了专用的手机端监控 APP,在操作界面中能够清晰显示设备状态、电量及预警信息,操作直观简便。产品外观采用橙黄与黑色搭配,既保证了海面上的高可视性与警示作用,又赋予了产品积极、专业的视觉形象,因此取名为“蔚海橙光”。
三、 技术可行性及市场前景分析
本产品从技术层面看,负压吸水、太阳能供电、物联网通信均为成熟技术,其组合应用方案技术风险低,实施可行性高。根据浴场调研数据测算,单台设备垃圾收纳容量约5565L,可容纳上万个矿泉水瓶。一个大型浴场仅需部署 2-3 台该产品,即可将垃圾清理频率从人工每日作业降低至淡季20 天/次、旺季10 天/次,极大地节省了人力与运维成本。
市场前景方面,随着国内环保政策的收紧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海滨城市及景区对于高效、智能的环保设备需求旺盛。本产品以其独特的原理、较低的制造成本与运营成本、以及显著的省人效优势,在各类海滨浴场、湖泊、港口、内陆景观水体等场景均具备广阔的应用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 结论
本设计针对海滨浴场的实际需求,完成了一款基于负压吸附原理的智能化海面垃圾清理产品——“蔚海橙光”的初步设计。该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清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智能化不足的痛点,通过原理创新、智能集成与人性化交互,实现了海面垃圾的自动化、高效化收集与远程化管理。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技术可行性与市场应用前景,更在节能环保、提升浴场管理品质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贻察.水面异物收集机器人系统研发及路径规划技术研究[D].广东海洋大 学.2022.6.
[2] 王姣姣.杨小明.赵梦雪等,陆海统筹背景下海洋垃圾治理的挑战及对策[J].中华环境.2023.6. :62-64
[3] 王艺璇, 陈勇, 郭嘉明.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面清洁机器人监控系统设计[J]. 制造业自动化, 2022,44(11): 163-166.
[4] 刘洋, 李栋, 孙清洁, 等. 一种基于负压吸附原理的水面微小污染物回收装置设计[J]. 环境工程, 2021,39(S1): 542-546.
[5] Lebreton L, Andrady A. Future scenarios of global plastic waste generation and disposal[J]. PalgraveCommunications, 2019, 5(1): 1-11.
作者简介:张雨阳(2005,06-),女,汉族,江苏省南京人,本科,学生,专业:工业设计。姜美(1990.09-),女,汉族,省人,美术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侯俊同(1997.03-),男,汉族,河北省秦皇岛人,艺术设计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
石兴博(1999.09-),男,汉族,省辽阳人,艺术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