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育路径分析
汪丹丹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 231699
一、引言
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培养学生掌握 1 至 2 项体育技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普及”。然而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仍存在明显的西化倾向,篮球、足球、田径等西方体育项目占据主导地位,武术、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边缘化,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认知不足,文化自信缺失。
与此同时,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率持续上升等问题亟待解决。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兼具健身与育心功能,将其融入中小学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体质,更能培养 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本文结合各地实践案例,探讨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有效路径,为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路(一)课程重构: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
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育,首先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重构,实现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各地学校的实践为这一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六小学将蒙古舞、搏克、彩带龙等 10 余项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间操与 体育课,对彩带龙进行游戏化设计,把传统舞龙技法拆解成 “游龙戏珠”“飞龙在天” “云手穿腾” 等多级挑战,学生每完成一级就给予相应奖励,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这种将传统项目分解为梯度化挑战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值得推j∗ 。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展坪镇中心小学的实践则体现了传统体育教材化的思路。该校将列入临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莲枪舞引入特色课堂,组织教师编排出适合小学生的莲枪操教材,整套体操有 8 节,每一节有 4个 8 拍,从分解动作教起,确保全校学生都能学会。教材化处理使传统体育项目能够系统、规范地进入课堂,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保障。
甘肃省敦煌市敦煌中学的创新在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该校原创的《舞美敦煌》特色课间操,将敦煌舞和健美操融于一体,形成 3 段共 44 个 8 拍的动作,每个 8 拍对应敦煌壁画中至少一个造型,同时根据男女生特点细化了两个版本。这种改编既保持了传统艺术的美感,又适应了课间操的功能需求,实现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二)教学创新:“双师教学” 与多元浸润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传统体育文化有效融入的关键。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建立 “双师教学” 机制,即体育教师与民间艺人、退役运动员等共同参与教学。 教育部在答复政协提案时明确提出,“积极吸纳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体育机构有资质的专 专项体育教学与训练所需的师资”,并 “会同体育总局,举办全国退役运动员考取教师资格培 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展坪镇中心小学莲枪舞社团邀请民间艺人指导,敦煌中学请舞蹈 育 院专家来校指导课间操编排,都是“双师教学” 的成功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体育游戏的优势。民间传统游戏具有浅显性、趣味性、综合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如老鹰捉小鸡、踢毽子、抽陀螺等,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在课堂中开展。将这些游戏融入体育教学,能够增加课堂乐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康巴什区第六小学采用的 28 种运动 “盲盒”,小学侧重趣味跑跳、花样跳绳等传统游戏类项目,通过趣味化教学实现了学生体质达标率提升至 97.4% 的良好效果。
此外,还应构建 “课堂教学 + 社团拓展 + 节庆展演” 的多元浸润体系。课堂教学保证普及性,社团活动满足深度参与需求,节庆展演则提供展示平台。展坪镇中心小学莲枪舞社团有 32 名成员,节假日前往养老院、福利院表演,既锻炼了能力,又传播了文化;敦煌中学将《舞美敦煌》课间操、《武动敦煌》武术操与跑操、“一班一特色” 等活动轮流安排,形成了全方位的文化浸润氛围。
(三)支持系统:“政策 - 资源 - 评价” 三位一体
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育需要完善的支持系统,构建 “政策 - 资源 - 评价” 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政策层面,应落实教育部提出的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普及” 的要求,将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考核指标,为学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经费支持。康巴什区教体局从 2024 年开始定制运动“盲盒”,落实每天 1 节体育课与 2 小时校内运动,正是政策推动的结果。
资源层面,要加强校本教材开发和校内外资源整合。学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传统体育校本教材,如展坪镇中心小学编写莲枪操教材,敦煌中学完善敦煌舞课间操教材。同时,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当地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等合作,建立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机会。
评价层面,应建立 “技能 ” 双轨制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传统体育技能的掌握,如动作的规范性、熟练性,还要考察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如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将传统体育参与情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重视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康巴什区通过引入传统体育项目,使学生近视率下降 4% ,体质达标率显著提升,说明科学的评价导向能有效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
三、结论
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教学、支持系统等多维度协同推进。通过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实现课程重构,借助 “双师教学” 与多元浸润创新教学方法,构建 “政策 - 资源 - 评价” 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实现文化传承与体质提升的双重目标。
未来,还应进一步建立区域性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库,开发数字化教学工具,加强师资专项培训,推动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育内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狄张磊.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小学体育课堂的有效路径研究[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3,(1):19-21.
[2] 梁湘琼; 邓罗平. 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融入体育课程路径研究[J]. 体育科技,2022,43(3):108-110.
[3]邵荣.自然、应然、必然: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略[J].现代教学,2022,(18):44-48.
[4]郭晓光.传统文化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相融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87-88.
[5]何宏伟.传统文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