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儿经鼻气管导管置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

廖美洲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人民医院 342700

一、引言

气管插管是儿科急救和治疗常用措施,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插管对维持患儿生命体征极为关键。经鼻气管插管因固定牢、利于长期使用,更适合需长期机械通气的患儿。但小儿经鼻气管导管置入深度控制是操作难点,置入过深会引发单侧肺通气等并发症,过浅则易脱管、通气不足。所以,探究小儿经鼻气管导管置入深度的合理范围及影响因素,对提升插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很关键。

二、文献综述

2.1 现有置入深度预测公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预测小儿经鼻气管导管置入深度的公式主要包括基于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的预测公式。纳入标准包括:年龄/2+14(cm)或IDX3+2,这一公式在1 岁以上小儿中应用较为广泛。另有研究基于体重提出预测公式,认为≤1 岁的婴儿导管的置入深度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此外,还有基于身高、体表面积等指标的预测公式,但不同公式在临床应用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存在差异。

2.2 置入深度的影响因素

小儿经鼻气管导管置入深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体重、身高、气管解剖结构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的气管长度和直径逐渐增加,因此置入深度也需相应调整。体重和身高作为反映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也与置入深度密切相关。此外,小儿的气管解剖结构存在个体差异,如气管分叉角度、隆突位置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置入深度的选择。

2.3 并发症与置入深度的关系

置入深度不当是导致小儿经鼻气管插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置入过深可能导致导管尖端进入一侧支气管,引起单侧肺通气,导致低氧血症、气压伤等并发症。置入过浅则易导致导管脱出或通气不足,影响机械通气效果。因此,合理控制置入深度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插管成功率至关重要。

三、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取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本院行全身麻醉的小儿患者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包括:年龄/2+14(cm)或IDX3+2。需行机械通气治疗;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存在气管解剖异常或严重心肺疾病;存在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家属拒绝参与研究。

3.2 观察指标与测量方法

观察指标:分别在插管时记录声门至鼻尖、气管隆嵴至鼻尖的距离;计算气管隆嵴至声门的距离。

测量方法:每例患儿均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精确测量。具体为:

A 记录:纤维支气管镜测量气管导管尖端(在声门口)到鼻子的刻度

B 记录:纤维支气管镜测量隆突到鼻子的距离。

3.3 数据收集

收集患儿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诊断等。记录气管插管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插管次数、插管时间、置入深度(cm)、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置入深度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或胸部X 线片进行确认。3.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置入深度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四、研究结果

4.1 置入深度与年龄、体重、身高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小儿经鼻气管导管置入深度与年龄、体重、身高均呈正相关(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置入深度逐渐增加;体重和身高较大的患儿,置入深度也相应较大。这一结果与现有文献报道一致,表明年龄、体重、身高是影响置入深度的重要因素。

.2 不同置入深度下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将患儿按置入深度分为三组:浅置组(置入深度小于预测值)、适中组(置入深度在预测值 ± 1cm 范围内)、深置组(置入深度大于预测值)。结果显示,深置组患儿的单侧肺通气、气压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适中组和浅置组(P<0.05);浅置组患儿的脱管、通气不足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适中组和深置组(P<0.05)。适中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表明合理控制置入深度对于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4.3 置入深度预测公式的验证

将基于年龄、体重、身高的预测公式应用于临床,对比预测值与实际置入深度的差异。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际置入深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预测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R2>0.7) )。进一步分析发现,预测公式的准确性受患儿个体差异、气管解剖结构等因素影响。

4.4 置入深度预测表

备注:

推荐置入深度为基于年龄、体重、身高的综合预测值,实际操作者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气管解剖结构、插管难度等)进行适当调整。

对于存在气管解剖异常或特殊疾病的患儿,需结合纤维支气管镜或胸部X 线片进行个体化置入

深度调整。

插管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置入深度,确保插管安全有效。

五、讨论

5.1 置入深度预测公式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验证了基于年龄、体重、身高的预测公式在小儿经鼻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虽然预测值与实际置入深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预测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操作提供科学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可结合预测公式和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置入深度调整,以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5.2 置入深度与并发症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置入深度不当是导致小儿经鼻气管插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深置组和浅置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适中组,表明合理控制置入深度对于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临床操作中,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插管位置,及时调整置入深度,确保插管安全有效。

5.3 临床操作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小儿经鼻气管插管时,医护人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和材质,确保导管与患儿气管相匹配;二是掌握正确的插管技巧,避免暴力插管导致气管损伤;三是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插管位置,及时调整置入深度;四是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解释插管过程和注意事项,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收集临床病例数据,对比不同置入深度下患儿的生理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合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小儿经鼻气管导管置入深度的合理范围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小儿经鼻气管导管置入深度与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密切相关,合理的置入深度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插管成功率。本文还总结了基于不同指标的置入深度预测公式,并提出了临床操作建议,为小儿经鼻气管插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龚晓毅,顾仕贤,常胜和,等.鼻尖上提法对经鼻气管插管时导管进入鼻腔通路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21,34(11):1524-1527.

[2]赵志娟.预成型硅橡胶导管在经鼻气管插管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01):98.

姓名: 廖美洲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7.02 籍贯::江西石城 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副主任医师 科室::麻醉科 专业::临床医学单位: 邮编:项目编号:20222ZDX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