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研讨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实践路径探究
孙连芹
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思政引领力”放在首要位置,也为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相关意见中也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学实效。这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核心要求
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与教育实践导向,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核心要求可概括为“三个聚焦”。第一,聚焦价值引领的根本任务:强调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本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第二,聚焦教学方式的创新转型:破除传统“单向灌输”模式,要求构建“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场景,提升课堂参与度与获得感。第三,聚焦教学实效的精准提升:反对“形式化”“表面化”,要求教学内容贴合学生思想实际与社会热点,实现“情感共鸣”“思想认同”到“行动自觉”的转化。
2 结构化研讨对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价值
结构化研讨通过“目标导向、过程互动、深度思辨”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逻辑,其价值集中体现在激活学习主体、深化知识理解、落实能力素养三个关键维度,具体可拆解为以下四点。
第一,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建构”,强化知识内化。研讨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围绕议题搜集资料、梳理逻辑、碰撞观点。学生不再是“听知识”,而是通过“找论据、辨对错、讲思路”的过程,主动将碎片化信息整合为结构化认知,使知识从“记忆层面”深化至“理解与运用层面”。
第二,聚焦“能力目标”,实现“知行合一”。结构化研讨的设计,包括小组分工、观点辩论、总结汇报等,直接指向具体能力训练——在辨析错误观点时锻炼逻辑思辨能力、在清晰陈述论据时锻炼表达沟通能力、在小组协同分析时锻炼合作探究能力。
第三,破解“认知难点”,精准解决学习困惑。针对教学中的核心难点(如“侵略有功论”这类易混淆的错误观点),研讨通过“多视角碰撞”暴露学生的真实认知误区。教师可基于学生的讨论焦点,精准介入引导,而非泛泛讲解,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第四,强化“价值认同”,落实教学育人目标。在涉及历史观、价值观的议题研讨中,学生通过自主辨析、相互启发,而非被动接受结论,能更深刻地理解观点背后的逻辑与立场。
3 结构化研讨在思政课中的实践路径设计
对笔者教授的涉海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紧扣其“专业特质、认知基础、思想困惑”三大核心维度,明确教学适配点与改进方向,为结构化研讨等教学模式的融入提供依据。
第一,在认知基础上,优势与短板并存。
其优势在于专业关联度带来的“天然兴趣点”。航海技术学生在专业课中会接触“中国海洋发展史”“近代海防建设”等内容,对纲要课中“鸦片战争海防溃败”“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等章节存在天然的知识衔接需求,易产生学习兴趣。其短板在于历史认知的“碎片化”与“浅层化”。学生对涉海相关历史的了解多局限于“碎片化事件”,存在“盲人摸象”的现象。
第二,涉海专业学生的思想困惑集中体现为“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的认知衔接问题,这也是纲要课需重点回应的核心。部分学生对涉海专业的价值认知停留在“就业谋生”,缺乏将“专业学习”与“国家需求”结合的时代使命感。
第三,在学习特点上,具有实践导向与互动需求的双重倾向。
涉海类学生的学习特点为纲要课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教学内容上,偏好“实践导向”。厌倦纯理论讲授,更关注“可感知、可关联”的内容
现在就以第一章第二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为例,对“侵略有功论”这个观点进行讨论,主要通过明确目标、拆解议题、分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事实、逻辑本质、现实影响等维度深入剖析,最终形成对这一错误论调的清晰认知和批判共识。具体展开步骤如下。
首先,明确研讨目标与核心议题。1.研讨目标:揭露“侵略有功论”的历史虚无主义本质,驳斥其错误逻辑;基于历史事实,阐明侵略对被侵略国家的灾难性后果;引导参与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认同和民族责任感。2.核心议题:“侵略有功论”的主要论点有哪些?其论据是否站得住脚?从中国近现代史(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来看,侵略带来的是“进步”还是灾难?如何理解“侵略客观上带来某些变化”与“侵略有功”的本质区别?
其次,分阶段展开结构化研讨。第一阶段:梳理“侵略有功论”理论渊源以及错误论调。(1)让参与者列举“侵略有功论”的常见说法(如“侵略打破了封闭落后的社会结构”“带来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促进了被侵略国家的现代化”等)。(2)将观点分类记录(如“技术传播论”“制度革新论”“打破停滞论”等),作为后续批判的靶标。第二阶段:用历史事实驳斥错误论据。分组任务:每组认领一类错误论调,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具体案例,从“侵略的直接后果”和“所谓‘进步’的本质”两方面反驳。例1:针对“侵略带来先进技术”。事实举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财富(如赔款、通商口岸特权),而非主动传播技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如洋务运动)是被侵略后的被动自救,且始终受列强压制(如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的衰落)。逻辑批判:技术传播的前提是平等交流,而侵略中的“技术传入”本质是列强为方便掠夺(如修建铁路是为运输资源),并非为被侵略国发展。第三阶段:剖析“侵略有功论”的本质与危害。通过深度研讨和总结归纳,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为何“侵略有功论”会忽视被侵略国人民的苦难?其是否存在“以结果否定过程”“以局部掩盖整体”的逻辑谬误?(2)现实危害。这种论调是否会淡化侵略罪行、消解民族记忆?对当代青年的历史认知和国家认同有何负面影响?(3)正确认知的边界。如何区分“客观影响”与“主观意图”?如侵略客观上使中国被迫开放,但这与“有功”的价值判断有本质区别。第四阶段:形成共识与行动指引。(1)全体参与者共同总结:“侵略有功论”是对历史的歪曲,其本质是为侵略行为辩护,违背人类正义和历史事实。(2)提出行动倡议:主动学习历史细节(如查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侵略战争的具体数据、文献),增强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向身边人澄清错误观点,用事实传递正确历史观。
通过以上结构化流程,既能保证讨论的条理性和深度,又能让学生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从根本上驳斥“侵略有功论”的错误性。
作者简介
孙连芹(1991-),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