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工程类服务项目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
赵凌云
身份证号码:321002199210287329
前言:政府采购工程类服务项目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板块,涉及的资金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然而,这类项目在推进的时候,充满不确定性,随时会遇到风险,导致项目偏离原本设定的路线,造成资源浪费,损害公共利益。从项目规划阶段的决策,到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再到竣工验收后的运营维护,风险贯穿了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
一、信息不对称风险:搭建全流程信息交互与共享平台
政府采购工程类服务项目里,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十分常见,且影响较大。从项目发起方来看,其需要对工程类服务市场上的供应商进行深入的信息了解,比如他们的真实能力、信誉好不好、以前干过哪些项目等,如果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就有可能误选资质不符或实力不足的供应商,为项目后续实施埋下隐患。供应商方面,则需要对采购方的具体需求、项目背景、预期目标等有深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实际要求产生偏差,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耽误时间。还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参与方之间信息传递要是不及时、不准确,工程进度和质量也会受影响。为了能好好应对该风险,双方必须搭建一个全流程信息交互与共享平台,这个平台要涵盖项目规划、招标、实施乃至验收的各个阶段。在项目规划阶段,采购方要在平台上把项目的基本信息、技术要求、预算范围这些内容都详细发出来,让潜在供应商能全面了解项目情况[1]。同时,建立一个供应商信息库,要求供应商入库的时候提供真实、准确的企业资质、业绩案例、人员配备这些资料,并定期更新和审核。招标阶段,利用平台实现招标文件在线发布、投标文件在线提交和评审,保证信息能公开透明、及时传递。实施过程中,各个参与方通过平台实时上传工程进度、质量检测报告、问题反馈这些信息,实现信息的动态共享和实时监控。验收阶段,采购方把验收标准、验收结果这些信息在平台上公示,接受各方监督。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全流程信息交互与共享平台,就能打破信息壁垒,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二、合同管理风险:构建精细化合同条款设计与动态履约监管体系
在政府采购工程类服务项目里,合同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依据,要是合同管理没做好,就会面临大量风险。比如,合同条款设计不够严谨,存在模糊不清、责任界定不明确的情况,那项目实施的时候,就容易引发双方争议,影响工程进度。举例来说,倘若没有明确工程变更如何处理、质量标准如何界定这些关键条款,那么双方在费用谁出、工期怎么调整这些事项上,就会产生分歧。还有,合同履约监管要是不到位,供应商就可能做出偷工减料、拖延工期的事情。采购方要是没及时发现、制止,就会损害项目的利益。为了应对合同管理风险,构建一个精细化合同条款设计与动态履约监管体系十分必要。在合同条款设计方面,要集结法律专家、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等,一起对合同条款反复揣摩、完善,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详细规定好工程范围、质量标准、工期要求、付款方式、违约责任这些关键内容,让合同条款可以操作、执行[2]。同时,还要引入风险分担机制,根据项目特点和各方承受能力,合理分配风险,比如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的责任承担方式等。在履约监管方面,要成立个专门的合同履约监管小组,定期去检查、评估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还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比如装监控设备、建数据采集系统等,实时掌握工程进度、质量这些关键指标。要是发现供应商有违约行为,及时发出预警,按照合同约定采取措施,可以要求整改、扣违约金、解除合同等。通过精细化合同条款设计和动态履约监管,就能保障合同顺利履行,降低合同管理风险。
三、质量安全风险:推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管控与标准化作业
政府采购工程类服务项目的质量安全,和公共利益、社会稳定紧密相连,一旦出了质量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安全风险贯穿于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环节来看,要是采购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工程质量必定会被影响。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施工工艺不合理,工程结构就会产生安全隐患。工程验收环节,验收标准不严格、验收程序不规范,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就有可能蒙混过关,投入使用后造成安全事故。为了有效管控质量安全风险,需推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管控与标准化作业模式。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制定详细的质量安全计划,把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职责、控制措施这些都明确好。原材料采购环节,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筛选与评价体系,对原材料质量严格检验检测,保证原材料符合标准[3]。施工过程中,要推行标准化作业模式,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标准、操作规程与质量检验标准,让施工人员按标准来作业。还要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安排专门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实时监督、检查施工过程,及时发现、纠正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工程验收阶段,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与规范来验收,用抽样检测、无损检测等多元化的验收方式,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符合要求。
四、资金管理风险:实施严格资金预算与动态监控资金使用机制
政府采购工程类服务项目资金投入大,所以必须注重资金管理风险。资金预算不合理,就会导致项目资金短缺或浪费。要是预算编制过于宽松,资金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反之,要是预算编制过于紧张,就可能满足不了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而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资金使用过程中,要是没有有效的监控机制,那么资金挪用、违规支出这些情况就都有可能发生,对项目利益和公共财产安全十分不利。对此,相关人员需严格实施资金预算,动态监控资金使用机制。在资金预算编制阶段,把财务专家、项目管理专家等都召集到一起,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结合项目规模、技术要求、市场行情这些因素,科学合理地编资金预算。预算需细化到各个项目环节和费用科目,这样准确性和合理性才有保障。同时,建立预算调整机制——针对项目实际情况的变化,比如工程变更、市场价格波动等,及时调整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跟踪监控资金流向。设置资金使用预警指标,比如资金支出进度、资金使用偏差率等。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就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还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定期审计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安全有效。
总结:总体而言,政府采购工程类服务项目面临的风险重重,需有针对性地应对。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搭建全流程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合同管理方面,要构建精细化条款设计与动态履约监管体系;质量安全上,推行全过程管控与标准化作业模式;资金管理需实施严格预算与动态监控机制。通过这些办法,打破信息壁垒、保障合同履行、确保质量安全、合理使用资金,降低项目风险,让政府采购工程类服务项目能顺利推进,公共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亚利.预算压减,三年服务项目如何避履约风险?[N].政府采购信息报,2021-08-02(002).
[2]徐鑫. 论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废标原因及对策建议[J].物流科技,2021,44(07):31-32.
[3]李海琦,邓星,武斌,等. 信息系统服务采购项目实行监理制必要性分析[J].财经界,2020,(11):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