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张宇涵
张家港市江帆小学 215600
小学阶段在“小学—初中”过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承载衔接低年级基础性语言训练与高年级专项文体写作的重要使命。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中,说明文是重要的文体类型,逻辑性与工具性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整合信息、梳理逻辑、客观表达能力。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也面临更高要求。因此,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构(一)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根基
语文核心素养堪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沉淀的核心品格与关键能力,包括多个核心维度,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构建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其内核为素养培育,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说明文具备极强的工具性与逻辑性,其写作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其必须具备精准整合信息、清晰梳理逻辑、客观表达认知的能力。而评价体系对素养导向的评价维度进行明确,引导学生在持续性的写作实践中学生主动淬炼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助力严谨逻辑思维范式的形成,从客观视角出发,审视事物、传递信息,最终协同推进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发展,为全面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夯实根基。
(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架构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层次分明且循序渐进。构建系统衔接的评价体系时,必须以学段特质与文体属性为依托。五年级在小学向初中过渡时期的重要性凸显,其说明文写作教学肩负衔接低年级基础性语言训练与高年级专项文体写作的重要使命。构建评价体系,需实现对五年级学段的教学定位与说明文文体的教学需求的精准把握,避免小学中高年级文体写作出现评价断层。充分考虑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与写作要求的评价标准,驱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平稳过渡,从低年级侧重字词积累、句子运用的基础性评价向高年级侧重文体特征、逻辑表达的专项性评价转变,从而逐步形成梯度清晰、结构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架构,助力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体系化。
(三)助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深化提升
提升教学质量,需以科学评价为导向标尺。评价体系为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指引,与教学内容的甄选、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息息相关。构建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可为教师提供明确支撑,推动教学活动“经验驱动”向“标准引领”的转变。实际上,评价体系确立的素养要求与能力维度,有利于教师实现对五年级说明文写作教学核心要点的精准把握。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包括信息筛选训练、逻辑框架搭建、客观语言淬炼等,避免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与模糊化的教学方向。与此同时,评价体系还具备一定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可驱动教师进一步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动态演进,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对教学策略展开及时调整,以便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量的积累—质的飞跃”的深化提升。
(四)契合新时代基础语文教育目标导向
新时代基础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目标是培育核心素养,尤其强调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以及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构建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与新时代基础语文教育的整体航向高度契合。该体系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客观认知能力,在文体写作教学中自然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持续性的说明文写作中习得尊重事实、理性思考的认知方式,助力其客观公正认知态度、科学严谨思维品质的培育,最终实现品格培育、思维发展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评价体系对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规范性提出较高要求,亦符合新时代基础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能力培育的目标。最终,使说明文写作教学演变为落实新时代基础语文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推动基础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目标锚定:课标要求落地的具象化路径
站在学术理论视角来看,构建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必须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建构的情境性与主动性”核心要义为依托,在课程层面实现“能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清楚明白”这一宏观育人要求向具象化、可测性评价目标的转译。在该转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说明性文本的本质属性,确立“内容真实性、说明方法适切、语言准确性”的三大核心理论维度。内容真实性与实证性写作的本质要求息息相关,强调写作素材与客观事物固有特征与规律的深度契合,避免出现虚构表述与主观臆造;说明方法适切性则以文体特征与表达策略的适配性原理为基点,注重学生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认知与运用能力发展;而语言准确性以说明文语义严谨性准则为遵循,强调表述的清晰性与逻辑性,避免歧义,符合符合说明文体的语言规范范式。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为例,可为评价目标具象化提供典型范本。该课文围绕“太阳的特点”,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举例子“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等,将太阳的举例、大小、温度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清晰介绍。以“身边的自然事物”为主题评价学生说明文写作时,可充分考虑《太阳》的文本特质,细化“内容真实性”目标,转而考查学生引用事物的客观数据或特征的准确性;细化“说明方法适切性”目标,转为是否能根据事物特点选择至少两种说明方法;细化“语言准确性”目标为是否避免使用模糊、夸张的描述性语言。例如在评价学生《月亮》写作时,假设学生表述严谨,并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月亮的直径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的说明方法,则可初步判定该学生达成对应的评价目标;假设学生出现部分模糊表述,如“月亮比地球小很多”、“月亮离我们很远很远”等,或是未适当运用说明方法,则需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其达成目标。
(二)标准解构:评价指标分层的精准化设计
以多元智能理论中“个体智能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内核、分层教学理念的“个性化发展”逻辑为依据,建构说明文写作评价标准需避免传统评价的“同质化”局限,达成分层式精准解构。站在理论逻辑层面,要求分层式评价标准呈现“基础层—发展层—提升层”的梯度化指标体系,各个层级都具备一定的评价功能与理论定位。首先是基础层,关注说明性写作的核心要素,围绕“核心要素的达标性评价”的理论导向,涵盖多种维度,如内容完整性与结构清晰度。前者倾向于完整呈现事物的关键性特征,后者聚焦说明逻辑与文本结构的适配性;其次在发展层,注重发展说明能力,依据“能力进阶的过程性考量”,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说明方法运用的恰当性,前者强调语言形式与说明文体的契合度,后者要求说明方法与事物特征的匹配度;提升层则聚焦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理论支撑为“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评估”,特别注重学生在生活经验整合能力与逻辑思维严密性方面的发展,前者彰显生活经验与文本建构的关联,后者则反映说明顺序与认知规律的一致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为例。该说明文偏文艺性,语言生动,介绍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的外形、“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的生活习性,其说明具有准确性、语言具有生动性。围绕“可爱的小动物”类说明文评价学生写作,可参照《松鼠》的文本特点,以此为依据构建分层标准。基础层要求学生采用“总起—分述”的结构,完整描述动物的核心特征,即外形与生活习性;发展层要求则要求学生使用拟人、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如“松鼠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强调语言准确的同时还需具备生动性;提升层要求学生与生活观察结合,补充“我家楼下的松鼠会把核桃藏在树根下,到冬天再挖出来吃”等动物的独特行为,严格遵循“外形—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的说明顺序。假设学生围绕小猫写作,有学生仅描述“小猫有四条腿、两只眼睛,喜欢吃鱼”,此为基础层目标;若学生补充打比方描述“小猫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白天眯成一条缝,晚上却很亮”,此为发展层标准;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到“每天早上,小猫都会蹲在门口等我放学,看到我就会蹭我的腿”,且遵循“外形—习性—互动场景”的写作顺序,此为提升层标准。
(三)过程赋能:写作环节评价的动态化实施
以过程性评价理念中“评价即发展”的核心思想为基点,说明文写作评价必须贯穿“预写—起草—修改”全链条,借助动态化评价赋能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动态化过程评价要求建立“环节嵌入式”评价机制,该机制的理论基础为“写作认知的全流程监测”,为不同的写作环节搭配差异化的评价功能。预写环节的理论定位为“写作认知的前置性诊断”,注重素材收集与思路构思,对学生围绕说明对象开展有效信息搜集的能力、将信息转化为清晰写作思路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起草环节的理论导向为“表达转化的实时性监测”,以内容呈现与方法运用为主,聚焦学生将搜集的素材转化为具体说明内容的转化能力、初步运用说明方法构建文本的表达能力;而修改环节的理论导向为“文本优化的反思性评估”,注重完善内容、优化语言,对学生基于自我审视或同伴建议修正内容偏差、调整说明方法、优化语言表达的反思与改进能力进行考察。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鲸》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可为动态化过程评价提供实践参照。该课文主要介绍鲸的特点,显示鲸的大小“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再讲鲸须鲸、齿鲸的种类,最后介绍鲸进食、呼吸、繁殖的生活习性,写作思路极为清晰,且素材运用合理。因此,以“海洋类”说明文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参考《鲸》的写作流程,从而实施动态评价。预写环节,先让学生收集三类资料,即海洋生物的“体型特征、生活环境、独特能力”,评价时检查资料是否覆盖这三个维度。在写作《海豚》时,若有学生进搜集“海豚很聪明”的信息,为包含生活环境、体型等,则需进行补充;起草环节,注重对学生是否能按“体型—生活环境—独特能力”顺序写作、是否运用列数字“海豚的体长约 1.2~4.2 米”说明体型等进行观察,若学生写作顺序不清晰,或是未使用相应的说明方法,则与《鲸》的结构结合进行引导;修改环节,采取同伴互评方式组织评价,以《鲸》中“鲸的呼吸”部分“鲸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的表述为参照,对同伴是否能将生动的说明细节补充完整进行评价,假设有学生未能描述海豚的呼吸方式,则同伴提出建议,可参考课文写法进行补充。通过全环节的动态评价,为学生完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提供支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目标锚定实现课标要求具象化、标准解构推动评价指标精准化、过程赋能落实写作环节动态化三种策略,可为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构建实践范式。该做法不仅能引导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同时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展望未来,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五年级说明文写作评价体系,既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亦为推动小学语文其它文体写作提供参考,进而推动基础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致炎.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微写作评价机制优化路径探析[J].格言(校园版),2025,(24):26-28.
[2]林荣凑.中小学写作评价体系的层级、建构及运用[J].中学语文,2024,(28):16-22.
[3]景洪春.小学写作评价方式探索[J].语文建设,2022,(06):16-20.
[4]林肖永,黄振宇.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写作评价机制的构建[J].文学教育(下),2022,(07):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