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物多样性视域下新疆野生动物保护策略

作者

托列吾·努尔塔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 836600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而野生动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关乎生态系统稳定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特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且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却也因生态脆弱性与人类活动干扰,使保护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在我国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背景下,聚焦新疆野生动物保护痛点,探索科学有效的保护路径,不仅能守护当地珍稀物种,更能为西北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实践参考,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现实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视域下新疆野生动物的重要价

1.1 维系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核心力量

新疆拥有沙漠、草原、高山、湿地等多样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是“生态调节器”。雪豹作为高山旗舰物种,栖息于天山、阿尔泰山海拔 3000 米以上区域,通过捕食岩羊、盘羊控制食草动物数量,防止植被过度啃食与水土流失。塔里木河流域的塔里木马鹿,以芦苇、红柳为食,粪便滋养土壤、助力种子传播,维系湿地与荒漠过渡带植被多样性[1]。秃鹫、金雕等猛禽清理动物尸体,减少病原体传播,保障草原生态卫生,可见其对区域生态平衡的不可替代性。

1.2 丰富我国生物基因库的重要组成

新疆独特的地理隔离与气候,孕育众多特有珍稀物种。据《新疆脊椎动物志》,当地有陆生脊椎动物730 余种,含11 种国家一级、36 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塔里木马鹿仅存于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北鲵仅分布于温泉县,是研究两栖动物进化的“活化石”。此外,新疆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每年数十万只白鹳、大天鹅在此停歇繁殖,进一步丰富生物基因多样性,为科研提供宝贵素材。

1.3 推动生态经济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生态经济方面,阿尔泰山保护区的“高山生态旅游”、巴音布鲁克天鹅湖景区,2023 年带动相关旅游收入超十亿元,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文化传承上,哈萨克族“驯鹰文化”、蒙古族“与兽共生”理念,既是新疆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也能引导公众树立保护意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文化支撑。

二、生物多样性视域下新疆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问

2.1 栖息地碎片化加剧,生态连通性受损

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碎片化突出。天山北坡城市扩张、准噶尔盆地资源开发,分割雪豹、鹅喉羚等物种栖息地。2000-2023 年,新疆草原栖息地减少约120 万公顷,部分区域连通性下降 40% 。藏羚羊迁徙路线因公路阻断,小种群近亲繁殖致基因多样性降低;塔里木河流域湿地萎缩,塔里木马鹿栖息范围减少,严重威胁种群延续。

2.2 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生存环境恶化

新疆“暖湿化”趋势区域差异大,冲击野生动物生存[2]。高山区域冰川融化、雪线上升,雪豹猎物密度2010-2023年下降 25% ,部分雪豹因饥饿进入低海拔区域。荒漠与湿地区域降水不均,塔里木河断流增加,水鸟繁殖成功率降低;局部洪水淹没蒙古野驴栖息地。2022 年阿勒泰草原蝗灾,致藏原羚种群短期下降 10% 。

2.3 人为干扰与非法活动仍存,保护压力大

过度放牧致巴音布鲁克草原牧草覆盖率从 80%降至 65% ,压缩大天鹅栖息地;2021-2023 年,新疆查处非法捕猎案件87 起,涉案制品超 2000 件。此外,游客擅自进入核心区、用无人机追逐动物,引发野生动物应激反应,影响其繁殖与觅食。

2.4 保护技术与资金不足,支撑能力薄弱

多数保护区依赖人工巡护,雪豹栖息地监测仅覆盖 30% ;塔里木河湿地修复盲目引入外来物种,破坏塔里木马鹿食物源。2023 年新疆人均保护经费3.8 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阿尔金山等保护区设施简陋、巡护员

装备不足,难吸引专业人才,制约保护科学性。

2.5 社区参与度低,协同保护机制不完善

保护区周边牧民对保护认识不足,部分因野生动物破坏草场产生抵触情绪。虽有“生态补偿”,但补偿金额较低,难以弥补损失,社区参与动力不足,未形成“政府+社区”协同合力。

三、生物多样性视域下新疆野生动物保护策略

3.1 构建“多元保护体系”,维护栖息地完整性

将珍稀物种核心栖息地划入生态红线,优先覆盖雪豹繁殖洞穴、藏羚羊产羔区等关键区域,整合天山 3 处分散雪豹栖息地,规划5000 平方公里 天山雪豹国家公园”, 配套建设5 个生态监测站[3]。塔里木河流域划定1.2 万平方公里“湿地保护带”,安装智能水位传感器, 不超过流域总水量的 30% 。修复藏羚羊迁徙廊道,清除废弃矿点 20 处,投放垂穗披碱草等牧草。高山区域 100 万亩草原“禁牧休牧+补播”,塔里木河年均补水8 亿立方米种芦苇 20 万亩,草原每公顷载畜量≤5 只羊单位。引入第三方每半年评估,依据雪豹粪便数量调整措施。

3.2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保护科学化水平

在天山、阿尔泰山雪豹核心区,按每50 平方公里1 台加密红外相机,覆盖 60% 以上区域,相机具备夜视与4G 传输功能,实时传数据至云端。为20 只成年雪豹、30 只藏羚羊戴轻量化GPS 项圈,精准追踪迁徙。在巴音布鲁克、赛里木湖建3 座候鸟雷达站,预警极端天气。整合数据建新疆野生动物大数据平台,用AI 自动识别物种,生成月度种群报告。阿勒泰草原投放蝗虫微孢子虫,减化学农药 50% 。每季度培训基层人员,发放《红外相机操作手册》,提升科技应用能力。

3.3 推动“社区协同”,构建共建共享机制

在昆仑山、阿尔泰山牧区每县设2-3 个宣传站,配双语宣传员,用哈、维语制雪豹保护海报与短视频,内容含《野生动物保护法》解读。“保护进校园”覆盖80 所牧区中小学,开校本课程,组织学生每年 2 次观测候鸟。阿尔泰山培训 50 名牧民当“生态向导”,带游客远观雪豹,设“社区保护基金”,对巡护、举报偷猎者奖500-2000元/次,激发参与热情。

3.4 健全“政策保障”,强化保护支撑能力

争取中央财政将人均保护经费从3.8 万元提至全国均值1.2 倍,保障保护区基建。设“新疆野生动物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红外相机与廊道建设,探索“雪豹保护+碳汇交易”,测算栖息地碳汇量,年售碳汇增收5000 万元反哺保护。新疆农大、师大设“野生动物保护”本科专业,年定向培100 人,优先分配保护区;引高层次人才予50-100 万元科研启动金与住房补贴。每半年培训现有人员,考核挂钩绩效。

四、结论

生物多样性视域下,新疆野生动物保护不仅关乎单一物种的存续,更维系着区域生态平衡、生物基因安全与生态经济发展。当前新疆野生动物保护面临栖息地碎片化、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多重挑战,需从构建多元保护体系、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社区协同、健全政策保障等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策略。通过政府主导、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既能守护雪豹、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又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最终推动新疆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付梦娣,朱彦鹏,任月恒,等.新疆野生动物通道空间布局优化[J].生物多样性,2025,33(03):123-132.

[2]訾方泽.额尔齐斯河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D].塔里木大学,2024.

[3]梁艳.新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金融发展评论,2022,(03):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