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幼小衔接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
唐荣富
云南省楚雄市中山镇中心小学 675006
引言: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升学焦虑逐渐下移至低龄段,不仅影响家长教育观念, 也波及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为应对此挑战,教育部于2021 年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为入学适应期,并重点开展学习适应教育,以期通过科学教育手段,助力学生平 稳过渡。本文从衔接视角,探讨小学人学适应期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旨在 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一、幼小衔接的内涵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小学学科课程之间的桥梁,是一种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相互衔接的过程。对小学一 年级语 说,幼 体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完成由具体的游戏学习向抽象的符号认知转变 动手实践、多方交互等特点的同时,也要让这些特点随着学习内容的变 游戏化教学可以营造出 个浸润的语言情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认识水平的不同来进行分阶设置,进而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让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幼小衔接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及应用策略(一)活化教室角落,创设游戏情境
活化教室角落的关键在于将静态空间转化为动态学习场域,通过主题式环境改造构建“即见即学”的游戏情境。教师可在教室后墙固定区域设置“拼音小侦探墙”,使用磁吸底板或绒布板分区展示声母、韵母卡片,卡片正面印动物图案,背面附关联汉字。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教师引导观察:“请侦探们找找,今天墙上哪些字母躲在了我们的课文里?”鼓励学生发现拼音与实物的联结。侧墙阅读角改建为“故事奇遇箱”,放置内含角色木偶、场景积木的盲盒,每周更换主题道具箱。新单元教学时教师提问:“奇遇箱里的小熊想拜访课文中的小蜗牛,该选哪条路线的积木?”让学生在实物操作中理解叙事空间。墙面增设“汉字触感树”,用凹凸材质制作常见独体字,学生蒙眼触摸时教师提示:“摸摸树上的符号,像不像太阳升起的样子?”通过多感官刺激强化字形记忆。所有游戏角落实行材料轮换机制,每月根据教学进度更新卡片道具,例如“四季”单元在识字角补充“春芽”“秋叶”生态标本箱,配合教师追问:“箱子里的新朋友和‘春’字哪笔最像?”让环境资源与教学内容实时同步,使学生在不经意的角落互动中完成知识内化。
(二)设计趣味任务,融入听说训练
设计短时高效的课堂游戏任务需紧密衔接听说能力培养目标,采用规则简明、道具轻量的互动形式实现语文要素的无痕渗透。教师可在新课导入环节启动“词语旅行棋”任务:将棋盘布铺于讲台,学生轮流投掷软质骰子前进至相应格子,教师引导组词表达:“请用‘学校'这个词说一句悄悄话,要带上动作哦!”学生需轻声配合手势完成词汇运用。针对句型训练设置“指令传递站”,教师佩戴卡通扩音器发布两重指令:“像小青蛙一样跳到黑板前,找出‘池塘'词卡并造句。”任务限定 90 秒完成,强化听觉信息捕捉与肢体反应联动。课文朗读环节创新“声音接力赛”,利用多媒体课件逐句变色标注文本,教师指定接力角色:“穿红衣服的同学读蓝色句子,读到‘开心'时拍手两下。”通过多模态指令提升朗读专注度。延伸设计“词语超市”情景任务,在小组桌面放置实物模型及对应词卡,教师提示采购需求:“用三句话购买‘香蕉'和'尺子',说清它们的颜色和用途。”任务结束前预留 30 秒“表达金话筒”时间,随机抽选学生复述他人精彩句式。所有任务道具采用磁吸词条、可擦写任务板等教具循环使用,确保每节课更换核心词汇与动作指令,使基础听说训练在游戏规则中获得高频强化。
(三)搭建快乐储蓄,实现行为引导
搭建可视化奖励系统需将学习习惯转化为可积累的游戏资源,借助实体化道具与即时反馈强化正向行为闭环。教师在黑板侧固定“成长能量站”评价板,划分为“倾听星星池”、“表达金币库”、“智慧勇气罐”三区,使用磁吸星星贴、圆形金币卡、勇气瓶盖等实物道具作为代币。当学生完成针对性行为时,教师当场投放对应代币并同步语言激励:“你的发言像金币一样闪亮,请存入第三排词库!”每节下课开放三分钟“快乐兑换台”,学生持储蓄成果换取游戏特权卡,集齐五颗听讲星可兑换“汉字消除王”,三枚表达金币解锁“故事魔方”。针对单元重点设置“闯关能量包”周奖励,如识字单元达标可抽取“偏旁部首拆解卡”。每月最后周五举行“宝藏展销会”,陈列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实体奖品,教师展示兑换规则:“十颗勇气瓶盖换‘小作家手帐本',记录每日新学的汉字朋友。”所有储蓄道具均使用可反复粘贴的魔术贴或磁性材质,教师每日放学前更新代币分布位置,每周重置兑换特权卡内容,使行为引导机制保持新鲜感与公平性,让课堂规范内化为可持续的游戏化驱动力。
结束语:
游戏化教学模式的环境情景的游戏化营造作为载体,以学习任务的游戏化设计为抓手,以学生行为的游戏化塑造为保障,最终达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效果。在小学一年级语文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这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耦合程度,并进一步完善其内在逻辑框架体系,真正发挥出这一育人策略对教育改革的价值引领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使游戏化的教学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适应;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欣怡.小学语文幼小衔接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与评价[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5,(05):89-91.
[2] 朱海英.优化“幼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才智,201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