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孔祥风
阿尔山市五岔沟学校137803
引言
人工智能教育正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作为科技启蒙的主阵地,需要探索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AI 教学策略。当前,如何将复杂的AI 技术转化为小学生可理解、可实践的教学内容,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育,需要围绕三个核心目标展开。
激发兴趣是教学的基础。通过展示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等贴近生活的AI 应用,结合趣味互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神奇与乐趣, 生探索欲 建立基础认知是关键环节。学生需要理解 AI 的基本概念,如机器学习、语音识别和 的实际应用。同时,引导他们思考AI 带来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和 法公 践能力是重要目标。借助简易AI 工具和图形化编程平台,让学生动手体验AI 技术的实现过程, 例如训练图像分类模型或设计智能对话程序。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加深对AI 的理解,还能锻炼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三个目标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小学阶段 AI 启蒙教育的完整框架,帮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逐步掌握知识、技能和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二、分阶段课程设计(一)低年级阶段(1-3 年级)的课程设计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课程应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游戏化方式让他们初步感知人工智能。可以采用动画、故事等形式介绍 AI 的基本概念,例如通过《机器人总动员》等影片片段引发讨论。课堂上可让学生体验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功能,观察扫地机器人的工作模式,理解"智能"的含义。在实践环节,可使用Scratch等图形化编程工具,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能识别简单语音指令的虚拟宠物,或者创建能自动避开障碍物的动画角色。这些活动既能保持学习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初步理解AI 的输入-处理-输出过程。
(二)高年级阶段(4-6 年级)的课程设计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课程可转向原理探究和项目实践。通过生活化案例讲解 AI 技术原理,例如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说明图像识别技术,用网购推荐系统解释算法决策。实践环节可使用Teachable Machine 等工具,让学生收集数据训练简易分类模型,比如区分不同水果图片或识别手写数字。还可以开展小组项目,如设计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学生需定义分类标准、收集训练数据、测试模型效果,最后展示作品并讨论改进方案。这类项目能综合锻炼学生的数据处理、算法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与工具
(一)情境教学法让抽象概念具象化
将人工智能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真实场景帮助理解复杂概念。例如在讲解语音识别时,可以让学生对比智能音箱、手机语音助手的不同响应方式;在介绍计算机视觉时,用学校门口的人脸识别闸机作为案例。教师可以设计情境任务,如"帮助盲人设计智能导航系统",引导学生思考 AI 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教学方法能有效降低学习门槛,让抽象的技术原理变得生动可感。
(二)项目式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通过完整的项目实践,让学生体验AI 开发的全过程。例如开展"智能校园"主题项目,各小组分别设计考勤系统、垃圾分类助手等解决方案。学生需要经历问题定义、数据收集、模型训练、测试优化等环节,最后进行成果展示。这类项目不仅能巩固AI 知识,更能培养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教师可提供项目脚手架,如设计思维模板、评估量表等工具,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
(三)创新工具降低技术门槛
选择适合小学生的AI 体验工具至关重要。对于低年级,可使用Google Quick Draw 这样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机器学习;或尝试AI Dungeon 这样的文字冒险游戏,体验自然语言处理的魅力。高年级则可使用Scratch 的AI 扩展模块,创建能识别人脸表情的互动程序;或通过 Teachable Machine 平台,训练能识别不同乐器的分类模型。这些工具操作简单、反馈直观,能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建立信心,避免因技术难度而产生畏难情绪。
四、实践平台搭建
(一)构建模块化硬件实验平台
针对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搭建基于开源硬件的 AI 实验平台。例如使用树莓派搭配摄像头模块,让学生组装简易的人脸识别装置;或者利用micro:bit 配合扩展板,制作能识别手势的智能控制器。这类硬件平台具有即插即用、安全可靠的特点,教师可以预先配置好基础环境,学生只需完成关键步骤的组装和调试。通过硬件实物的操作,学生不仅能理解AI 的工作原理,还能直观看到程序代码如何转化为实际功能,大大增强学习成就感。
(二)开发云端AI 实验环境
考虑到学校设备配置的差异性,云端平台是开展AI 实践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利用在线编程平台如ScratchLab,让学生无需安装软件就能体验AI 功能;或者使用Google Colab 这样的云端计算环境,运行简化版的机器学习代码。例如在图像识别课程中, 页直接上传图片,观察训练好的模型如何进行自动分类。这类平台突破了硬件限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获得实践机会,同时便于教师统一管理和指导。
五、评价与反馈
在小学人工智能启蒙教育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评价应注重过程性,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表现。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的AI 作品、编程代码和项目报告, 语形成成长轨迹。 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设计简单易懂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在反馈环节,教师 正向激励,通过作品展示会、AI 小达人评选等活动增强学生成就感。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收集家长反馈,形成教育合力。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既能客观反映学习效果,又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教学目标设定、分阶段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平台搭建,以及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AI 素养和创新思维。未来需要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让更多小学生受益于AI 教育,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书伟.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5,(08):57-58.
[2]苏凯.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实践路径研究[N].安徽科技报,2025-06-20(015).
[3]顾伟青. 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25,41(0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