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学段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梁红艳
广西南宁市新平路小学
引言:现代的孩子们,都处在一个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为此,劳动教育成为了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实施劳动教育时,主要的目标是为了让孩子具备一种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以及自力更生、勤劳奋斗的精神。同时,体育教育也是作为小学低年段教学中,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培养他们从小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意义。为此,如果把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两者相互融合起来,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
一、新课标背景下,学科融合的意义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进行融合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科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第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老师比较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融合的学习以及实践,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1]。第三,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在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学科之间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学会反思的能力。第四,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学生可以学习与平时不一样的知识,接触到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整体来讲,这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2]。
二、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价值
由于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 体” “ 劳” 是小学教育“ 五育” 当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对于两门学科来讲,不仅有着各自不同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同时两者之间又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能够相互联系,又可以相互影响,为此,让体育与劳动教育两者之间相互融合起来,是非常有价值的。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在日常生活当中懂得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充分掌握好每一项生活的必备技能,并且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体育教育,则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培养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让学生们具备优美的形体、培养身体协调的运动能力。从这两门学科来看,他们都是有着相同之处的,即都是属于一种实践性强、体验性强、以及参与性非常强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们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因此,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融合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第一,加强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以及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因为劳动教育以及体育教育两者都是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要求学生去动手操作的,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感受到收获成果的快乐,从而明白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无形中养成一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的生活态度。第二,体育与劳动两门课程都是可以达到有效锻炼学生意志的效果,可以让学生从小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第三,体育与劳动教育都是有利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协调能力的课程。在实施劳动与体育教育时,都是以亲身实践为主的课程,能够让他们在各项劳动以及运动当中,去消耗人体的能量,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效果,预防一些疾病的产生。与此同时,两门课程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各项运动当中提高身体素质,比如: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力量等等,真正实现运动水平以及综合素养能力的提高。第四,劳动与体育教育两者相互融合有利于加强课程的趣味性。对于现代的小学低学段学生来讲,在其家庭生活中,学习与娱乐两者是缺一不可,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如果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一些体育趣味性的教学,通过游戏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当中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实施体育课程与劳动课程相互融合教学时,也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发展的活动,指导他们在各项体育游戏当中得到快乐成长,并且让学生慢慢掌握好各项劳动技能,充分体会到体育学习中的劳动趣味性,提高体育与劳动教育的教学效率[4]。
三、当前小学低学段劳动教育现状
从目前小学低学段劳动教育现状来进行分析,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社会多方面缺乏劳动教育观念。由于一直以来,社会、家庭以及学校都是把学习看成是第一位,形成了一种重学习,轻劳动的教学思想。再加上受到各种“ 升学考试” 等的一些不良影响,使得长期以来,小学低学段的劳动教育都是成为了一种纸上谈兵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学校,直接把劳动教育的时间给占用了,分到文化课堂的学习上,形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还有家庭方面的影响,目前的小学低段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在家里备受宠爱,十指不沾阳春水,家长们几乎包办了一切的家务劳动,使得小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劳动的机会。第二,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化,劳动教育内容单一化。目前,有一些学校普遍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的针对校园、教室卫生进行打扫与清洁等,并没有制定出非常清晰的教学目标,为此,对于学生劳动价值观引导等方面仍然是非常缺乏的。导致学校在日常的劳动教育过程当中,根本没有把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只是简单的把劳动教育当成是小学生们日常的打扫卫生,这种方式是不能实现小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能力提升的[5]。第三,学校的劳动教育缺乏一套健全、完善的评价管理系统,如今大部分学校在小学低段劳动教育的评价管理系统方面,其内容仍然是不够完善化、科学化的。导致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时,没有一个科学的衡量评价标准,从而没有做到全方位的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只是针对小学生某一个劳动成果实施一个简单式的口头评价,评价过于空泛,缺乏足够的依据,对于学生来讲,整体的教育效果是很小的,起不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也就无法引起教师与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高度
重视了。
四、小学低学段体育游戏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转变体育课堂形式,提高课程融合质量
在开展小学体育与劳动教育时,为了让两门学科实现更好的融合,达到其教学目标,作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来讲,需要结合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及时转变体育课堂形式,以此来提高两门课程的融合质量。为此,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来实现课堂形式的转变。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时,科学合理地创设出一个劳动教学情境,激发起每一个小学生热情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的兴趣,通常活动的形成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能力。比如,在上体育课时,老师为了提高小学生协调力以及速度,加强小学生的腿部力量,因此,老师可以设计一个类似于农民伯伯们下地“ 播种” 的劳动情景模式,可以把班级上的学生分成 4-8 组左右,然后在每一个小组的前面摆出 3 个或者多个体能环,排在第一个位置的同学要拿出 3 个种子(即标志桶)跑出去,之后再依次把标志桶摆放于体能环当中,完成这一项动作之后,再绕过标志桶,然后跑回来,再轮到第二名同学出发了,也要把标志桶收起来,然后绕过标志桶再跑回去,来一个循环动作,以此类推,这些动作就是和农民伯伯下地“ 种子” 的情景非常相似,在这种劳动情景之下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加强了他们的体育锻炼,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珍惜当下的生活,体谅父母的辛苦 。由此,采用这种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体育教学与劳动教学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质量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巧妙设置游戏主题,促进劳动教育渗透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老师巧妙设置好游戏主题,也是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的渗透。采用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以多样化的形式,将劳动教育积极渗透到体育课程当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以及参与劳动教育的兴趣。因此,在设置体育游戏主题时,可以结合大自然人类劳动生活的情境,适当的加入一些劳动教育元素到其中,让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尽情参与各项劳动,运用歌谣口诀去设计出各种劳动的动作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各项体育动作技巧,采用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动物,设置体育游戏主题,把各种角色用一些非常生动、形象化的体育动作给展现出来。比如: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各种小动物来进行教学,如可以模仿“ 小白兔拔萝卜” 的动作去激发起小学生融入到劳动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如可以模仿小白兔拔萝卜的动作,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学习农民在菜地里拔萝卜的各种动作,并且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更有激情投入到体育与劳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学习拔萝卜的劳动技能[7]。
(三)开展生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劳动是无处不在的,因此,老师可以开展生活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灵活地利用好学校的劳动基地,实施生活体育活动,充分展现出其中的劳动价值。作为学校来讲,可以开辟一片场地作为劳动生活基地。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可以把课堂转移到学校的劳动生活基地当中,实施各项生活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去模仿各项农业生活劳动,并且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操作,以此充分突出农业劳作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加强小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们实施干农活的生活劳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之后,在劳动生活基地以外的20 米处设计好区域,用来放置多个体能环,这些体能环的作用是用来扮演“ 菜篮子” 。然后用篮球当成一个个“ 南瓜” ,这些劳动生活基地则可以用来模拟“ 仓库” 。当第一名学生拿着 1 个南瓜(篮球)跑出,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将“ 南瓜” 放在菜篮子(体能环)中,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动作之后,学生需要再次绕过仓库(基地),然后跑回来。下一名学生以此类推,当这个体育生活活动实施结束之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关于生活中农民进行劳作的知识渗透,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与实际劳动生活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回想一下农民伯伯在种菜、种粮、再到收获的场景。实施这种体育生活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突出劳动的意义,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懂得热爱劳动、珍惜粮食。
(四)创新教学游戏内容,科学落实劳动教育
在进行小学体育与劳动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当中,作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游戏内容,将劳动教育科学落实到其中。老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的体育劳动游戏实践活动,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并且拓展到课堂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拔河比赛,学生组成两个队伍,双方抓住各自的绳索,相互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在比赛之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准备好比赛的道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共同制作麻绳。用自己制作的麻绳展开比赛,彼此之间相互合作、信任。通过这种创新的体育游戏形式,不仅仅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其中,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了集体责任感[8]。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作为一名小学低年段的体育教师来讲,一定要及时创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在设计各项体育游戏时,要结合体育与劳动学科的特点,紧紧围绕着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当中,通过一种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不断地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提升小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也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怀民.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J]. 新教师,2022(9):71-72.
[2]沈明海.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教育与体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及原则——以场地器材布置实施劳动教育为例[J].科学咨询,2022(18):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