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传承现状及优化路径
张婷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惠民教育实验幼儿园 221009
引言
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与发展对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阶段是文化启蒙的关键时期, 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丰富幼儿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当前,随着 本土文化教育在学前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园本 问题与挑战,系统提出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优化路径,旨在构建科学有效的本土文化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在文化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传承现状
(一)课程内容碎片化现象
当前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建设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问题。文化元素的引入往往缺乏系统性规划,多表现为零散的主题活动或节日庆祝,未能形成连贯的课程体系。文化内容选择存在随意性,缺乏对本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适宜性转化。各年龄段的文化教育内容区分度不足,难以体现幼儿发展的渐进性。这种碎片化的课程内容难以使幼儿形成对本土文化的整体认知,影响了文化传承的效果。同时,文化内容的表面化处理也削弱了教育的深度和质量。
(二)实施方式形式化倾向
本土文化课程实施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形式化倾向。文化教育活动多停留在表面展示和简单模仿层面,缺乏深入的体验和探索。教学方法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 幼儿主动参与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不足。环境创设中的文化元素呈现模式化,缺乏与幼儿日常生活的有机联系。活动设计忽视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难以引发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这种形式化的实施方式使文化教育流于表面,难以实现文化传承的深层目标。
(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幼儿园在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对社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充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不健全。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建设滞后, 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教师自主开发文化教育材料的能力有待提高,现有教具和学具的创新性不足。家长和社区在文化课程建设中的参与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限制了本土文化课程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发挥。
二、本土文化课程优化的理论依据
(一)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
本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对幼儿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归属感。传统文化 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民间艺术和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 解社会生活和文化多样性。认识这些教育价值是优化本土文化课程的重要基础,能够指导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设计。
(二)幼儿的文化学习特点
幼儿的文化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需要通过感官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认识文化。学习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效果最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情感体验先于理性认知,文化情感的培养尤为重要。理解这些特点是设计适宜文化教育活动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本土文化课程开发需要遵循特定的原则。适宜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生活化原则强调文化教育与幼儿日常经验 体验性原则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直接参与和感受。整体性原则关注文化元素的系统性和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展性原则着眼于文化学习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些原则为本土文化课程优化提供了基本遵循,确保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一)构建园本化课程体系
本土文化课程的优化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园本课程体系。基于幼儿园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制定本土文化课程的整体规划。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递进式的文化教育内容。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实现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开发具有园本特色的文化主题活动,形成课程亮点和品牌。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施效果不断优化完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能够确保文化教育的连贯性和深入性,提高教育效果。
(二)创新文化体验方式
改进本土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创新幼儿的文化体验方式。设计游戏化的文化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文化情境,增强体验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运用故事、戏剧、艺术等多种形式,丰富文化表达方式。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开展实地参观和实践活动。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项目。创新的体验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文化学习兴趣,深化文化理解和感受。
(三)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本土文化的有效传承需要建立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加强家园合作,引导家长参与文化教育活动。与社区文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展教育资源渠道。邀请民间艺人和文化专家进园指导,提升教育专业性。建立幼儿园之间的经验分享平台,促进优秀做法推广。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为课程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文化传承的合力,提高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
结束语
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容体系、实施方式和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优化。通过构建园本化课程体系,创新文化体验方式,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以有效提升本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地 化课程的特色化建设路径, 深入研究文化传承与幼儿发展的内在联系,加强文化教育效果的长期追踪评估。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优化实践,不仅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其全面发展。这一领域的持续探索和创新,将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晓红. 基于本土文化探寻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路径——以湖北省天门市幼儿园教育实践为例[J]. 新班主任, 2025, (23): 9-10.
[2]庄艺芳. “具身”视域下,本土资源融合幼儿园美育践行策略——以闽南文化美育项目活动为例[J]. 家长,2025, (21): 117-119.
[3]郭淑萍. 乐福课程:本土福文化浸润下的幼儿园课程建构研究[J]. 华夏教师, 2025, (19): 29-31.
本文为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研究”(立项号为 GH14-23-L132)的研究成果。